超強颱風温黛 (1962年)

61 年前的今天 - 1962 年 9 月 1 日,溫黛(WANDA, 16W/1962)正面吹襲本港,當年的皇家香港天文台懸掛十號風球。溫黛成為了二戰後對本港破壞最大的颱風,造成 183 人死亡、當中近 130 人是因為風暴潮而喪生;另外溫黛造成 388 人受傷、108 人失蹤、72,000 人無家可歸。

另外,溫黛風力之強勁創下了 5 項紀錄,包括天文台錄得最高 60 分鐘平均風速達 133 公里、最高陣風每小時 259 公里,大老山最高陣風每小時 284 公里,天文台最低氣壓 953.2 百帕斯卡(hPa),至今仍未打破。溫黛亦是唯一令天文台持續風力達颶風程度的熱帶氣旋。溫黛吹襲本港之經過。

溫黛是 1962 年太平洋颱風季第 16 個命名的熱帶氣旋。8 月 27 日,一個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以東的西北太平洋形成,位置距離本港超過 2,500 公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在 28 日將她升格為熱帶風暴,並且根據排序將她命名為「溫黛」(WANDA)。溫黛當時的移動方向相對一致,在到達呂宋海峽前,都是以西北偏西方向移動。8 月 30 日,溫黛以強颱風強度到達呂宋附近,而她當時並沒在呂宋島北部登陸而減弱,在呂宋海峽中線進入南海,這有利於她保持強度以及稍後再進一步增強。根據 JTWC 的評估,溫黛在進入南海後仍在增強,1 分鐘最大風速為 95 海里(176 公里)。

溫黛在 8 月 30 日進入本港 800 公里範圍。皇家香港天文台在晚上 7 時 45 分懸掛一號風球,其時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偏東約 740 公里。溫黛短暫向西移動後,再繼續穩定地以時速 19 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逐漸靠近廣東沿岸,8 月 31 日,天文台預計溫黛會在 9 月 1 日非常接近香港,在下午 4 時 10 分改掛三號風球;並在晚上 10 時 50 分改掛七號風球,即等於現時的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9 月 1 日凌晨 2 時,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約 190 公里,其時維港開始吹強風,至於離岸的橫瀾島已經吹烈風,天文台在凌晨 4 時 15 分改掛九號風球。2 小時後,溫黛集結在天文台東南約 90 公里,屬於正面吹襲本港,天文台在早上 6 時 15 分懸掛十號風球。9 時過後,溫黛位處於本港南部水域,在 9 時 50 分集結在天文台以南約 20 公里,香港受溫黛颶風圈籠罩,普遍吹東至東北颶風。11 時左右,溫黛風眼經過長洲,其時風勢一度平靜,之後轉吹東南颶風。溫黛穿越珠江口後,同日下午在新會與中山之間登陸,天文台在 2 時 15 分改掛六號風球,即等於現時的八號西南信號;晚上 7 時 05 分改掛三號風球。

當日,天文台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達到 133 公里,最高陣風風速達到 259 公里,最低氣壓達 953.2 百帕斯卡;至於大老山的最高陣風風速更達 284 公里,這四項紀錄一直由溫黛保持至今,尚未打破。

[embedy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eJYPcfTbw[/embedyt]

朝賞東極長咀浪 暮戀西陲爛甲情

﹝一百二十公里兩極長走﹞
東西雙極由長咀至爛甲咀,路線長遠、橫越新界的東西兩極。跨越山頭無數、坡度起落甚大,比之麥理浩徑全走,難度和艱辛度猶有過之。

此線記憶中,七二年龍馬旅行隊與七五年剛毅之友曾走過此路線,而恆行之友先後在七八年、八O年與九七年舉辦過、每隊每次都有人行畢全程。在九九年元旦日、筆者參加了恆行的第四次「雙極長走」節目、爰將當日所見筆錄、以饗同好。

近年的地區發展甚速、地理變遷甚大、「雙極」雖為舊路一條、但為確保全線每段必通,恆行舉辦之前先試行了四次熱身線;名稱為;「杯靈北朗」、「火炭蓮花」、「圓頭爛甲」及「鳳角梅林」。

元旦當日、天朗氣清、風和日麗、極適合長程急走的好日子。參加者人數有十三人、九時二十八分吹筒坳起步,急步走過大浪四灣、約一小時半到達長咀。各行友在長咀山脊標高柱前拍照留念,在石咀邊沿手醮澎湃的浪花互祝成功,向西迴行。

正正符合了題目中對聯;「朝賞東極長咀浪,暮戀西陲爛甲情」迴步東灣、大灣入大浪坳、赤徑,北潭古道進入鰂魚湖、跨越網北走廊,穿過乪笏村、沿車路上黃毛應村,入昂窩、浪徑、大環而出西貢市,晚六時、有二位行友因事退出。大隊稍作小休、繼續前進;從菠蘿輋緩登茅坪古道,石板路至梅子林,到達富安花園時,正直夜幕低垂。在村內茶樓晚膳大休,加添糧水。

晚九時、朝看城門河畔單車徑進發,十時許到達火炭村登山路口,隊眾亮起電筒,沿石屎路狗聲的河瀝背山徑,上松仔園車路,長瀝尾至鉛礦凹。在木桌上飲水小休,此時己達深夜零時;夜風蕭蕭,吹來寒意、眾人披上風衣,提起亮換芯的電筒,繼續展步上登四方山。

一點、兩點、三點,時鐘不停、大隊的步伐也不停;攀上全路線最高點「大帽山」山頂。緩步而下、到達荃錦坳的茶水亭畔,飢疲的體態令隊眾攤在冰泠的亭階上休息。猶幸這時,恆行早有安排、二位服務行友在此補給,餐我等湯麵熱茶,隊眾皆衷心感謝!

稍後、拖著疲倦的步履,步入蓮花山林道、過了田夫仔又過了吉慶橋。走在黑夜塘邊黑林裡的大欖涌塘邊徑上,頭腦模糊,進入睡鄉;而腳步卻機械地跛跛差些兒掉進塘水裡。四點、五點、咦!天露曙光了。別笑我等太傻走漫長的傻路,筆者卻在大欖涌副壩上看到一次別開生面而麗絕的日出!
晨八時許已到了屯門市、促茶品茗、急上良田坳、回望看下,屋仔有致。前景是終點,終點是如許的接近;然而當筆者步過青大石澗、臥龍潭登上浮沙碎石、峽谷溪壑時、只見左邊是深邃的月牙谷、右邊遠處從白泥村對入山谷內、一幅遼闊的窩地垃圾堆填區正在開墾眾人吸熏人的穢氣、纏身的是無數的蒼蠅;雖然腳底的水泡是非常疼,也要鼓其餘勇跨過這個二八一山頭。哈!對面不就是爛甲咀嗎?一個長滿荊棘而無路進入的爛甲咀!隊眾披荊、斬棘、撥草、蜿蜒的尋路到終點了。軀體的疲慵擋不了內心的喜悅、大家都快步的奔到「咀」邊拎下的海水、結束了這一次一百二十公里難忘辛艱、漫長的旅程。

作者:賴君輝 九九年一月 修改:溫坤華O二年三月

 

120公里兩極長走 

 香港遠足路線 (hikingtrailhk.appspot.com)

珠峰“絕命海拔”

珠峰“絕命海拔”下請來的救命人
山上所有重量都是按克來計算的,在抬一下手都費力的情況下,怎麼指望別人來救你?
5月28日剛從珠峰大本營下來的Gelje有些慶幸,生死時速,他帶領的印度團趕在這次‌‌“珠峰大擁堵‌‌”之前完成了登頂。
14日開始,在經歷接連陰雨天后,今年珠峰攀爬的窗口期(適宜登頂的時間)終於開始顯露。兩天后,在印度客人的要求下,嚮導Gelje帶著11人的登山隊伍出發了。當時,Gelje覺得這並不是一個最佳時間,再等一周,等氣候更穩定時沖頂或許更為保險。
果然,一周後的21日開始,好天氣如約而至,透藍的天幕下,珠峰的白頂顯得嬌羞而聖潔。挑戰者們魚貫而出往山頂進發,登頂熱潮開啟,同時也帶來了大麻煩——冗長的隊伍,漫長的等待。最終,這場海拔8000米以上的擁堵帶來了最可怕的結果——死亡。
過去一周時間,已經有14名登山者命喪這座險峰之上,而去年一整年,這個數字只有5。
此時的Gelje才發現,提早出發,他們真可謂是‌‌“賺到了‌‌”。

夏爾巴人的神助攻正在失效?
Gelje做登山導遊已有18年,從2008年第一次成功登頂珠峰後,這已經是他第9次抵達‌‌“世界之巔‌‌”。幾乎一年一次登頂的頻率讓Gelje覺得,這裡‌‌“沒什麼危險的‌‌”。可每年當有客人找到他的時候,他的家人還是會勸他‌‌“這次別去了‌‌”。
不管家人怎麼想,4到5天的時間就能拿到超過1萬美元(1美元約合6.9元人民幣)的酬勞,這個價格太誘人了,Gelje不捨得放棄。
‌‌“這次是11人的印度團,最終10人完成登頂,1人中途因為身體原因放棄‌‌”,和環環說到這個成績時,Gelje話語中透著驕傲。
39歲的Gelje是土生土長的‌‌“夏爾巴人‌‌”。夏爾巴人是登頂珠峰必不可少的嚮導,這個族群主要生活在尼泊爾境內,因為世代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有著獨特的身體素質,比常人更適合高海拔地區,加上嫻熟的攀登技巧,讓他們成為外來攀登者們的神助攻。
按照近些年的常態,從大本營到峰頂,每位登山者都應配有一名夏爾巴人嚮導。 1953年,人類史上第一位登上珠峰的新西蘭人艾德蒙·希拉里,也是在夏爾巴人丹增·諾爾蓋的協助下完成的登頂。
美國HBO的紀錄片《榮耀或是死亡:夏爾巴人》中指出,不需要夏爾巴人就能登頂的登山者數字,目前為0。
隨著越來越多登山者前來攀登珠峰,夏爾巴人不僅僅要做嚮導,他們還是幫手和挑夫。在出現意外時,夏爾巴人甚至不得不降低自身氧氣的使用量來保證客人的供給。
不過現如今,像Gelje這樣專業的夏爾巴嚮導越來越少。登山者湧入,夏爾巴嚮導資源匱乏的問題已成為潛在危險。由於人手短缺,‌‌“一對一‌‌”的服務供不應求,也造成了大量突發事件得不到妥善處理。
沒有‌‌“一對一‌‌”,Gelje要面對的是‌‌“一對十一‌‌”。
能安全回來,在Gelje看來,歸功於團隊中這些印度登山者相對來說經驗比較豐富,但這也只能算一種‌‌“僥倖‌‌”。
‌‌“顧客們有時很不聽話,天氣不好的時候,也會強行要求沖頂,這樣非常危險。‌‌”Gelje表示,夏爾巴人語言及文化與外來登山者之間有著巨大隔閡,很多登山顧客並不完全信任他們的建議。
據尼泊爾當地媒體報導,僅在5月23日至24日的24小時內,就有4名登山者在珠峰遇難,包括一名夏爾巴人嚮導。在超過8000米的‌‌“死亡地帶‌‌”,任何成員的不合作,都可能連累整個團隊。
據維基百科數據顯示,對於普通人來說,攀登一次珠峰的死亡率是4%,但夏爾巴人嚮導卻需要每年都爬一次珠峰,危險係數可想而知。在維基百科頁面‌‌“珠峰遇難者名單‌‌”有記載的297人遇難者中,有116人是夏爾巴人。
Gelje也曾和死神擦過肩。 2014年珠峰發生雪崩,他僥倖逃過一劫,但身邊的7個隊友喪生。事故之後,登山隊和旅遊公司都給他們的嚮導放了假,但是假期過後,並不是所有人都回來上班了。當時有報導稱,一個夏爾巴女人曾經威脅她的丈夫,如果丈夫回到山上,她就自殺。

雜亂的旅遊公司
和獅子大開口的政府
Gelje所在的公司叫做Adventure Outdoor Excursion(AOE),大概有20多人的規模,可以提供旅行策劃、徒步陪同,但像Gelje這樣可以協助登頂珠峰的嚮導只有3人。
公司負責人高亮也是一位尼泊爾人,他負責收集客人資料,然後將其與公司的資質材料一起遞交給尼泊爾政府,幫客人申請登山許可證。
許可證的發放很簡單,用高亮的話說‌‌“客人只需要一份簡歷和足夠的資金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交給我們‌‌”。當環環問到對攀登者是否有什麼限制和要求,高亮回答:只要沒有犯罪紀錄就可以了。
從為顧客申請登山證,到提供夏爾巴人嚮導全程護送,這樣的‌‌“一站式‌‌”服務,價格自然很可觀。
‌‌“在AOE的收費是8萬至9萬美金,如果拼團的話只需要5萬美金,當然,這就意味著你無法得到‌‌‘一對一’的嚮導服務,可能是10個人分享一個嚮導。‌‌”
提起這次的珠峰大擁堵,高亮並沒有覺得很震驚,‌‌“每年都有300多位外來攀登者,今年並沒有超出太多,要怪只能怪壞天氣持續時間長,好天氣太集中了。‌‌”
5月22日,珠峰上排隊登頂的照片。
天氣因素不可避免,但這種被金錢裹挾的‌‌“商業攀登‌‌”的危害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BBC在相關報導中指出,攀登珠峰的活動中摻雜越來越多的娛樂味,在一些收費比較貴的登山團中,一個登山者甚至可以像度假一樣爬山:有人幫助攜帶物資,有人幫助背好幾十瓶氧氣瓶,還有人幫助燒水、做飯、鋪床、佩戴氧氣,甚至連穿衣服、系鞋帶、上廁所也會有人手把手服務客戶。而一些不負責任的登山公司則不論客戶是否有資質,都一律接待,甚至提出‌‌“只要有錢,可以找人抬上珠峰‌‌”的說法。
攜帶物資上山的夏爾巴人。
但‌‌“珠峰大堵車‌‌”親歷者的一段視頻中有句話說得很現實:你讓夏爾巴人多背一公斤的水,他都有可能死掉,更何況是一個至少50公斤的成年人!
‌‌“山上所有重量都是按克來計算的,在抬一下手都費力的情況下,怎麼指望別人來救你?‌‌”
事實上,在珠峰頂峰附近的‌‌“死亡地帶‌‌”,登山者的身體機能接近癱瘓,同時,思維也開始停滯。有研究稱,在8000米海拔的地方,成人的智商僅相當於6歲兒童,嗜睡、判斷失誤隨時可能出現。
5月23日,一名印度女性登山者滑墜後,同伴企圖拉住她,最終失敗。
而這些‌‌“致命危險‌‌”,除非你是資深登山者,商家不會主動告知你。
另外,也有人批評,尼泊爾政府為了向旅客收費,隨意發放更多入山許可證,才導致山上人滿為患。
數據顯示,尼泊爾政府為今年的春季登山季發放了創紀錄的381張許可證,其中不乏許多經驗不足者,每張許可證價格約為1.1萬美元。而在事故發生後,尼泊爾政府仍然聲明:不會對登山人數做出限制。
‌‌“擁堵‌‌”雖然不是登山者在珠峰上喪命的唯一原因,但大大減緩了登山者的步伐,從而加重他們的疲勞感和耗氧量。一些遇難的登山者耗費了10到12個小時達到山頂,卻要面臨排3小時的隊等待下山的情形……

夢想背後的血淚代價
‌‌“幾百人排隊等待‌‌”‌‌“女子體力不支墜落身亡‌‌”,面對這些震撼的圖片和視頻,人們難免會問: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這項‌‌“死亡攀登‌‌”?
的確,對普通人來說,登頂珠峰,成為全球僅僅8000多名曾站上‌‌“世界之巔‌‌”的人之一,是可以炫耀一輩子的一件事。對於一些商業大佬來說,登頂珠峰還可以給自己做一次最好的‌‌“廣告‌‌”,不少企業家甚至將登頂珠峰作為給自己公司宣傳的資本。
2003年5月22日,王石第一次成功登上珠峰,一眾媒體爭相報導,他堅毅勇敢無畏的形像也從此樹立。
從那時開始,登山成為了商人們追捧的一項運動。先後又有黃怒波、郁亮、王秋楊、張朝陽、王靜等企業家都曾成功登頂。
曾經有媒體報導,有位老闆之前從來沒登過高山,看了王石攀登珠峰後,就跟一家登山公司說:‌‌“給你50萬,能不能包我登頂?‌‌”
BBC的報導指出:‌‌“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已經被征服過太多次了,以至於人們很容易就將其致命的危險性拋諸腦後。尤其是近年來商業運作的成熟,使得攀登珠峰似乎成為一種普通人稍加準備就能圓的夢。‌‌”
《紐約時報》指出,導致珠峰擁堵及人員死亡的原因並不是雪崩等自然災害,而是因為登山的人太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驗的新手。他們不具備身體條件,只是好奇,有的為了商業社交目的,也有的更多只是想在推特上炫耀一下。
怀揣著詩與遠方的夢想,踏上這片心靈淨土,眼前是如長城上排隊的人流,腳下是遍地被人遺棄的垃圾和排泄物,當然,更多的是隨處可見的屍體……

據尼泊爾官方估計,珠峰上仍散佈著超過200具遺體。有‌‌“珠峰大堵車‌‌”僥倖生還者表示:目前攀爬珠峰其實是‌‌“在屍體上行走‌‌”。
‌‌“雖然是提早出發,我們去的路上也看到了兩三具屍體‌‌”,談到那些屍體,Gelje語氣中並沒有太多波瀾。

iPhone 15 系列

iPhone 15 系列將由三廠代工 台灣媒體爆料各供應商分工
假如台灣媒體的報導屬實,Apple 今年將會為 iPhone 15 系列推出 4 款型號,並且交由鴻海、和碩及立訊精密 3 家廠商共同組裝。報導指 4 款新機分別為 iPhone 15、15 Plus、15 Pro 和 15 Pro Max(或 iPhone 15 Ultra),而鴻海仍然是 iPhone 15 系列的最大代工商,不過其影響力會比往年下降。

報導提到最高階的 iPhone 15 Pro Max 將會繼續由鴻海獨家組裝,他們亦取得了入門型號 iPhone 15 的最大量訂單,但 iPhone 15 Pro 的代工被和碩及立訊精密瓜分。立訊精密除了成為 iPhone 15 Plus 的主力代工廠商,亦取得了部分 iPhone 15 和 15 Pro 共 3 款新機的訂單,有指這是去年鴻海的鄭州廠房因為爆發疫情而停擺,立訊精密應 Apple 要求增加 iPhone 14 Pro 產能的回報。

去年負責代工部分 iPhone 14 和主力生產 iPhone 14 Plus 的和碩,今年據說會供應部分 iPhone 15 Plus 和 15 Pro。有分析指鴻海坐擁 iPhone 15 系列最多代工訂單的廠商,但 Apple 將高階 Pro 型號交由 3 家廠商代工,亦調整了各家廠商的產量,鴻海的影響力將不如以往。

資料及圖片來源:yahoo

國際勞動節

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勞動節。國際勞動節是一項由國際勞工運動所推動,全世界勞工和工人階級在每年的五朔節(5月1日)舉行的慶祝節日。

儘管國際勞動節可能與各地區春季五朔節的節日傳統有關,但這一節日最早是在1889年國際社會主義大會上因政治原因確立的。第二國際在該次大會上通過了一項決議,決定在某一天舉行大規模的國際性遊行示威,以讓勞動者在同一天裡要求執政當局從法律上把每天的工作時間限制在8小時以內,並表示支持美國勞工聯合會的決定,定具體日期為1890年5月1日,以紀念芝加哥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而被警察武裝鎮壓的乾草市場事件,後來該項活動演變為了國際勞動節。第二國際在1904年阿姆斯特丹的會議上進一步號召「各國社會民主黨組織和工會聯合會都要在每年五月一日堅決要求從法律上規定八小時工作制,擁護無產階級的階級要求和擁護世界和平」。

5月1日在世界許多地方是法定假日,大多數情況下為「勞動節」,「國際工人節」或類似的名稱。一些地區在其他日期慶祝勞動節,例如美國和加拿大在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慶祝勞動節。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B%BD%E9%99%85%E5%8A%B3%E5%8A%A8%E8%8A%82

復活節

復活節拉丁語Pascha),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宗教的重要節日之一,最初與猶太人逾越節同日,但教會在4世紀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不用猶太曆,於是改定為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

該節日乃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蹟,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得著永生與赦罪;不過現今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起源於基督宗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A9%E6%B4%BB%E7%AF%80

愚人節的由來是什麼 ?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好幾個版本的愚人節故事,愚人節屬於歐洲的傳統節日,儘管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傳統與名稱,但一般皆是跟戲弄、惡作劇有關。有歷史學家認為,愚人節最早源自古羅馬帝國時代,不過,學者們普遍認為最合理,以及和我們現代愚人節最貼近的說法,是來自於16世紀末法國流行的一個玩笑。
愚人節的源起要追溯至1582年的法國,當時歐洲羅馬主教教宗葛利果十三世(Gregorius PP. XIII)意識到過往使用的羅馬儒略曆有誤差,於是下令廢除羅馬儒略曆,轉為使用沿用至今的格勒哥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28至31日不等。並因而促使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緊隨其後改用公曆曆法,進行所謂的新曆法改革。而原本舊曆法的新年是從3月25到4月1日,而新曆法的新年則是從1月1日開始計算。因為當時的聯絡方式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再加上守舊派的人反對曆法改革而阻擋了消息的傳播,因此,很多人在改革後還是不知道已有新曆法的出現。

後來主張改革的人就開始嘲笑那些4月1日才在過新年的人,他們會嘲笑那些守舊之人是「Poisson d’avril(四月的魚)」,意即「上釣的魚」(April Fish),之後也逐步演變成將魚圖案的貼紙,貼在對方的身後來捉弄他人。

現在,我們仍可以在法國不少愚人節的圖片中看到魚的身影,故愚人節被稱為「魚人節」,一語雙關。

國際上愚人節經典惡作劇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聞媒體和一些公司會在這一天編造假新聞。 1957年的愚人節,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稱在瑞士有人成功種植出「義大利麵樹」,這段報導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有民眾打電話詢問BBC要怎麼種出「義大利麵樹」,主持人Richard Dimbleby更回答「只要把一條義大利麵放入番茄醬罐頭裡,就能夠等待義大利麵樹的收穫。」隨後主持人也在節目結束前提醒大家這是愚人節玩笑,大家才發現是惡作劇而一笑置之。

1965 年,一家丹麥報紙宣布,所有的狗都必須塗成白色才能在晚上看到;2004 年,一個著名的蛋糕品牌聲稱它正在銷售青花菜夾心餅乾。而你,你有沒有想過你要對你的朋友做什麼愚人節玩笑呢?

責任編輯/梁溶珈

愚人節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在4月1日?BBC曾在這一天教農夫種植「義大利麵樹」!-風傳媒 (storm.mg)

土耳其大地震

當地時間周一(2月7號)凌晨,土耳其東南部靠近敘利亞邊境接連發生兩次劇烈的地震,現在已有至少3400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

地震震央位於加濟安泰普鎮(Gaziantep)附近,首次地震後緊接著發生很多次餘震,包括一次幾乎與首次地震一樣大的餘震衝擊了整個區域。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死亡人數可能增加八倍。

救援人員一直在冰天雪地的天氣下、在堆積如山的廢墟中尋找倖存者。世界各地多個國家正在派遣救援隊,支持和幫助當地的救援工作,包括專家小組、嗅探犬和提供救援設備。

地震學家說,第一次地震是土耳其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地震之一。倖存者則說,強震搖晃了兩分鐘後才停止。世衛歐洲高級應變官員凱瑟琳·史莫德(Catherine Smallwood,凱瑟琳·斯莫爾伍德)告訴法新社說,「不幸的是,目前我們看到與過去地震的結果相似,最初報告的死亡或受傷人數在隨後的一周內將會激增。」

http://土耳其大地震

5萬年一遇「綠色彗星」

一顆綠色彗星,預計在這星期掠過地球,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大約是4250萬公里。台北市立天文科教館也預報,彗星在明(1)日,最靠近地球,而2月1日到2月2日晚間,可望用肉眼,就能看見星體。

天文館預估這顆綠色彗星,在2月1日到2月2日達到最大亮度,也就是在無光害的環境下,能夠用肉眼看見一團模糊光球,也能透過雙筒望遠鏡,清楚觀測。它獨特的綠色色調,源自於彗星中的雙原子碳。這顆綠色彗星在去年3月首度被發現,天文學家估計,它上次飛掠地球,已經是5萬年之前的事情,當時遠古的史前人類,還在往起源地非洲以外的地方遷徙。天文迷千萬別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

根據國外媒體報導,ZTF彗星繞太陽公轉一次就要花費5萬年,台北天文館表示,依照目前軌道推算,ZTF彗星公轉一次要花花費5萬年,但由於彗星軌道很容易受到其他星系影響,所以5萬年只是推估,但可以確定的是,民眾若錯過這一次,有生之年絕對再也看不到ZTF彗星,所以民眾要把握這次機會,天文館將在周三晚上19時30分起,於YouTube「台北天文館」頻道進行線上直播解說。

原文網址: 錯過這次今生看不到!綠色彗星ZTF本周三最近「雙筒望遠鏡可見」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130/2430127.htm#ixzz7s4DXIRsi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Phone 14 緊急衛星求救功能

配合 iPhone 14 推出的衛星緊急求救功能,現時在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和愛爾蘭率先提供。日前加拿大卑詩省就出現了首宗利用此功能求救,成功脫險的個案。兩名女士在前往艾伯塔省後駕車回家,由於高速公路封閉,兩人決定駕車通過森林路段前往目的地。

兩人駕駛的車在卑詩省一條小村莊 McBride 附近迷路,他們在前進了大約 20 公里後,最後卻發現前路被大雪堵住了,而且自己正處於完全沒有手機訊號的地區。在非常絕望的情況下,其中一名女士想到自己的 iPhone 14 擁有衛星緊急求救功能,於是就向 Apple 緊急中心發送帶有她們所在位置的求助訊息。

Apple 在接報後聯絡加拿大的 Northern911 緊急救援中心,而救援隊亦出動並在求救訊息提及的位置找到二人,救援隊將車輛從雪地裡拉出來,幫助汽車調頭並帶領她們往正確的方向返回高速公路。拯救隊負責人 Dwight Yochim 相信這是 iPhone 14 衛星緊急求救功能,首次在加拿大卑詩省使用。如果沒有 iPhone 14 的幫助,兩名女士的家人相信會在發現她們失蹤後求助,而搜索範圍則可能會多達數百公里,兩人的結局可能與現時有很大分別。

資料及圖片來源:gizmochina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