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與炎夏無關
「七月流火」,非但不是形容天熱的,而且恰恰是形容天氣轉涼的!
「七月流火」一詞出自《詩經‧豳風‧七月》:「農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發,二之曰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黃昏,可見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移,暑熱開始減退,天氣開始轉涼;到九月天就冷了,該準備寒衣,要多穿衣裳了;十一月北風呼呼響,十二月寒氣刺骨寒。粗麻衣服沒一件,怎能熬過臘月寒天呢?可見,「七月流火」沒有天熱的意思。
「七月流火」中的「火」,不是指「火熱」、「炎熱」,而是「毀」的通假字,也應讀「毀」音,指天蠍座中的「大火星」。大火星簡稱火、火星、大火,也叫辰星、商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心宿二」。此星高掛蒼穹,逐漸西移、流墜的時候(「流」,有流動、墜落之意),天氣就開始轉涼了。古人觀察到了這一天相變化,於是就唱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大火星之所以為古人所注目,是因為它是天蠍座中最亮的一顆星,它發出了火紅色的亮光,極為耀眼。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大火星等日月星辰之運行,逐漸摸索出了天相與時令的變化規律,從而以大火星等天相變動,來確定農時,指導當時生活和農業生產。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此明確點出了古人天文知識的普及性,而且「七月流火」一詞,就是與農民生產有關,是農民總結出來的「土語」。
大火星黎明時出現在東方,時令正好是「春分」;日落後看不見大火星在西方,時令恰好在「秋分」。古人對大火星的這一變化規律非常熟悉,於是,很早便設立了「火正」這一官職,《左傳‧襄公九年》中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左傳‧昭公元年》也有類似的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火正」的主要職責就是常年觀測「大火星」的位置變化,「授民以時」,以便安排農業生產。
綜上所述,「七月流火」,它是天氣轉涼的一種信號,是「知暑漸退秋將至」;用來形容夏季天氣炎熱,完全是成語誤用。
6月6日斷腸時
距今77年前,也是二戰砲火尚未停歇的西元1944年,在6月6日午夜過後,一場據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多動員的兩棲登陸作戰,於法國科唐坦半島(Cotentin)的諾曼第(Normandie / Normandy)一帶展開,這場今日被譽為自由盟邦與獨裁軸心的終日之戰,正是我們相當熟悉,發生在歐陸西線戰區裡的「諾曼第登陸戰」(Invasion of Normandy)!
早在四年前納粹吞併法國,建立傀儡政權,希特勒魔爪亦恣意在歐陸逞凶,逐步進逼大西洋之際,以美國與英國為首的盟軍,即不斷思索著該如何進行登陸反攻的作戰計畫,更藉由發布最高機密的「D日」(6月6日),來作為挺進西北歐的「大君主行動」(Operation Overlord)開始日,其間盟軍也安排多次的實戰預演。但在西元1944年4月27日於英國沿海的一場模擬演習中,盟軍部隊竟真的遇上了德國魚雷艇的突襲,結果不幸造成638名美軍官兵的喪生,更讓參謀們誤以為D日的情報已經外流,差點就要被迫放棄反攻行動…
所幸,藉由雙面間諜賈西亞(Juan Pujol García)所發動的欺敵策略奏效,用虛構的間諜網迷惑德軍,讓納粹料想盟軍可能意圖攻取挪威、希臘或羅馬尼亞海岸後,並讓柏林高層深入研究子虛烏有的錯誤訊息「堅忍行動」(Operation Fortitude),將重兵佈署於離英國最近的加萊(Calais)之下,結合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丹麥等九個國家的盟軍聯合部隊,總共近三百萬名的軍力,決定以多達九千艘各式船艦搭配英、美菁英空降師的方式,力求能搶灘上岸,插旗據點,準備攻克位於諾曼第的五個重要海灘!
今日不可不知:『六月六日斷腸時』諾曼第登陸! (chientewu.blogspot.com)
蒙娜麗莎
巴黎當地時間5月29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常參觀時段,一名喬裝成老年女性的男子突然從輪椅上站起來,沖向館內展出的《蒙娜麗莎》。 “她”先是試圖砸破保護《蒙娜麗莎》的玻璃。 幸運的是,玻璃足夠牢固。 隨後,“她”又拿出隨身攜帶的奶油在玻璃上開始胡亂塗抹。
這一幕,也讓當時的館內其他參觀者目瞪口呆。 一位目擊者在推特上說,當這名男子瘋狂地用蛋糕塗抹《蒙娜麗莎》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發現場,更被不少人用手機記錄下來。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她”
用“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畫”來形容《蒙娜麗莎》並不為過。 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有著“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之稱。
它也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每年,大約有600萬人來到盧浮宮只為看《蒙娜麗莎》一眼。
端午節
琵琶行
新九龍界石
近日正式確認 新九龍/新界 界線界石,現共發現三粒,設立於新九龍/新界線之上,標示新九龍和新界的分界。界線長達16公里,以界石標示地域分隔作用,相信有更多界石仍然屹立在山上。
紀錄已發現的四粒界石在GIS 地圖上,歡迎大家參考使用。
羅馬(Roma)
羅馬(Roma)係意大利嘅首都,亦係世界出名嘅歷史文化城市。羅馬市裏面重有梵蒂岡同馬耳他騎士團。
羅馬城舊陣時係古羅馬帝國嘅首都,最高峰嗰陣有成過百萬人口。自從古羅馬帝國衰弱之後,羅馬城不斷畀外族入侵,最後中世紀時代得番最低兩萬人口。
羅馬城到咗公元756年由羅馬教廷管轄,建立咗教宗國,成為教宗國嘅首都。羅馬喺咁多個世紀都係咁樣嘅形勢,人口一度上升到十萬。
隨住法國大革命,歐洲近一個世紀都處於動蕩狀態,而意大利亦開始逐步統一。1870年教宗國最後俾新建嘅意大利王國吞併,自此成為意大利嘅首都。
羅馬城喺二次大戰後一直都係意大利經濟嘅原動力,人口一度高達280萬人,被稱為「時尚之都」。由於塞車同埋城市污染等等嘅原因,部分羅馬人搬出羅馬城到周邊地區居住,羅馬人口開始緩慢咁減少。
清朝名臣:于成龍
-
于成龍(兩江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