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選自《白氏長慶集》。 行,又叫“歌行”,源於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一。 《白居易琵琶行》:董其昌書。 他的草書很少,且不甚好。 此卷前人曾說是「筆勢縱橫,神氣飄逸,出入張,素之間。 “他自己說”白太傅(白居易)琵琶行,恨不逢張伯高之,余以醉素筆意仿彿當時清狂之狀,白相似不? “現在看來,此卷雖系學張、素,實則姿態秀逸,筆力不足,仍是他自己的本色。

白居易琵琶行_百度百科 (baidu.com)

[embedy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4njze3w84[/embedyt]

羅馬(Roma)

羅馬(Roma)係意大利嘅首都,亦係世界出名嘅歷史文化城市。羅馬市裏面重有梵蒂岡馬耳他騎士團

羅馬城舊陣時係古羅馬帝國嘅首都,最高峰嗰陣有成過百萬人口。自從古羅馬帝國衰弱之後,羅馬城不斷畀外族入侵,最後中世紀時代得番最低兩萬人口。

羅馬城到咗公元756年由羅馬教廷管轄,建立咗教宗國,成為教宗國嘅首都。羅馬喺咁多個世紀都係咁樣嘅形勢,人口一度上升到十萬。

隨住法國大革命,歐洲近一個世紀都處於動蕩狀態,而意大利亦開始逐步統一。1870年教宗國最後俾新建嘅意大利王國吞併,自此成為意大利嘅首都。

羅馬城喺二次大戰後一直都係意大利經濟嘅原動力,人口一度高達280萬人,被稱為「時尚之都」。由於塞車同埋城市污染等等嘅原因,部分羅馬人搬出羅馬城到周邊地區居住,羅馬人口開始緩慢咁減少。

羅馬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清朝名臣:于成龍

于成龍(兩江總督)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官第一”。(概述圖來源 )

寒食節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併為全國所接受。伴隨着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是千年如一的。 

東漢宦官 蔡倫

東漢宦官蔡倫改良造紙術,對人類文化傳播做出相當大的貢獻。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傳播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相當大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尊崇,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蔡倫絕對是一個響亮的名字,美國權威著作《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將蔡倫列在第7位,僅次於孔子,遠在秦始皇之前。

很多人只知道蔡倫改良造紙術,然而他的另一個身份卻鮮為人知,也就是宦官蔡倫;蔡倫出生於東漢初年大湊山下從事冶鑄的一個鐵匠世家,雖然是打鐵世家,但家裡讓他上私塾,蔡倫很早就對周邊生產、生活環境很感興趣,比如冶煉、鑄造,種麻、養蠶等。

直接改變全人類歷史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霧春三月:回南天

回南天(簡稱回南)是中國南方一種特有現象,原因在中國南方經過了一個冬天,物體溫度低,陽春三月氣溫升高,物體溫度(特別是厚大物體)一時未能升高,這時低溫的物體面與來自太平洋的南風(南風經過太平洋時吸收着大量的水蒸汽)的水蒸汽接觸,水蒸汽遇冷結成水,這就是回南的原因。由於二、三月仍時有乾燥北風進境,暫時逼退南方濕暖氣流,凝結水蒸發沒補充,北風停止後又恢復南風進境。所以會導致出現多次回南情況。

回南天(一種天氣現象)_百度百科 (baidu.com)

 

先施百貨公司結業

華資百貨業​一代神話落幕 先施百貨的百年之路
屹立香港百年的本土老牌百貨公司先施,上星期(15日)宣佈獲中資公司偉祿集團(1196)洽購。先施一代神話落幕,代表了香港華資百貨業結束一重要章節。
顛覆傳統雇女售貨員 先施開啟中國商號的彩色時代
先施公司於1900年由馬應彪創辦,至今已長達120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百貨公司之一。於1930至40年代,在上海更譽為四大百貨公司之首。1972年,先施於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先施」取自《中庸》的「先施以誠」為名,而英文則是 Sincere,為誠實可靠之意,開展華資百貨的新一頁。
為何稱先施為行業先鋒?
因為它是首間推行貨品「不二價」及向顧客發出收據的零售商。
當年馬應彪深明品牌營銷的重要性,是首間設有女售貨員的機構以及向顧客發出收據的公司。有「上等人」之稱的已故藝人梁舜燕在加入演藝圈前,就在先施百貨香水部任「香水皇后」。

傳說當時九龍人為睇女sales,專登坐船過海。先施現任主席馬景煊都印證了這個傳聞:
「我聽聞當年因太多人湧去百貨公司,為控制人流,部份時間要關門。」
華資百貨的興起,與早年中國人備受歧視和地位低微不無關係。有意思的是,四大華資的創辦人皆是澳洲華僑,更是中山同鄉。
19世紀末的香港,傳統華商壟斷的南北行和金山莊,在業務上也逐漸褪色,而擁有外國營商經驗和視野的新一批華人應時崛起。他們覷準香港作為殖民地,無論在法治精神和政治上,也相對穩定之下,以嶄新的想法,仿效外國的百貨業為藍本和零售經營的概念,創辦屬於中國人的百貨公司。

1895年辛亥革命前,馬應彪在澳洲加入興中會,以自己創立的金融公司,協助孫中山籌措經費,至1905年加入同盟會,並任軍需庶務長,追隨孫中山為革命事業奔走。1943年日軍侵華時,馬應彪逃離香港。翌年病逝。

馬應彪之所以創立「先施」,其實是想華人社會有一間明碼實價的商店,實現了他好朋友孫中山口中「以商業救國」的理想,也因此照應了「先施」取名的由來:「經營之道,必先以誠施於人,而取信於人」。
馬應彪去世後,先施落入另一創始人馬永燦手中,馬永燦與馬應彪同屬新會同鄉。
先施第二代掌舵人為馬永燦之孫馬景華,他自1978年起出任先施百貨主席,其妻是永安創辦人郭順孫之女馬郭志清(Joyce Ma),也是Joyce的創始人,與「香港一代時裝女王」。

馬景華(左一)相當支持太太馬郭志清(左三)的夢想
馬景華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在1970年與妻子創立時裝王國Joyce Boutique,為本港第一代的名牌代理商。馬景華2014年離世後,他的堂弟馬景煊接替出任先施主席一職。可惜這位先施第三代,雖曾嘗試力挽狂瀾,積極轉型,但始終未見成績。

60至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當時市場雖有連卡佛、日資大丸、裕華等國貨對手,但先施與永安此等華資百貨,仍能於本地零售界企得住。不過,至70年代末,松板屋、希慎引入的三越,八佰伴等日資百貨進軍香港,令華資百貨地位開始動搖。

先施90年代,將物業陸續沽出,先後將中環南豐大廈四層樓面,以及旺角先達廣場等沽清,變相要做生意就要捱貴租,令往後經營更為困難。
2013年,馬景煊銳意改革先施,希望打破老餅形象,重新吸引年輕客人,可惜轉型失敗。去年7月銅鑼灣店亦執笠收場。
昔日華資「四大公司」只餘永安
先施於1900年創立,當時為香港、以至上海揭開百貨業起飛的序幕,並為後來著名「四大百貨公司」 — — 先施、永安、大新、新新(香港版本則為中華百貨)奠定基礎。

馬應彪當年創立先施,憑其創新之宣傳手法,令客似雲來。其同於澳洲回流,郭樂、郭泉兄弟,眼見同鄉做生意搞得有聲有色,於是跟風搞百貨,於1907年成立永安,於香港開設第一間店舖。至今永安仍立足百貨業,由於永安長揸香港核心物業,食正近十年地產大升市,加上年年有錢賺,股東亦年年有息收。

於先施公司工作十年的蔡昌,離開先施後自立門戶,並於1912年開設大新百貨。三間百貨在中環近在咫尺,形成三強鼎立局面。至1972年5月,大新百貨由均隆收購,並於1973年3月結業。

於1913年,同為澳洲華橋之黃煥南回港,應馬應彪邀請,任廣州先施司班,其後更負責上海業務。惟後來因馬應彪決定將香港、上海、廣州三地資金集中管理,令黃煥南及其副手劉錫基不滿,決定自立門戶,於1926年,上海創立新新公司。惟因戰事不斷,令經營困難,最終於1951年結業。

至於香港版本的四大,先施、永安、大新同為榜上,排四的為1932年成立的中華百貨。中華百貨於戰後生意難以經營,1968年會德豐收購連卡佛,其後透過連卡佛收購中華百貨。

香港七、八十年代百貨業興旺,除有本地品牌先施、永安百貨、中華百貨公司等,亦有大量日資百貨公司進駐香港,包括大丸、松坂屋、崇光、三越、東急、伊勢丹、八佰伴等;以及英資連卡佛、馬莎;中資的裕華及中藝等。

九十年代亞洲出現金融危機,不少日資公司退出香港。而部分日資公司只剩AEON屬正宗日資百貨公司。
香港曾有華資「四大百貨」的出現,確實為早年地位低微的中國人爭回一口氣,戰後的60年代開始,國貨業的鼎盛更是一時無兩,踏入經濟起飛的70年代起,日資百貨大舉來港,印證香港繁華與文化交織的美好世代。
百貨公司既是潮流指標,更是香港這座都市的現實寫照。

資料圖片來源-Shella Yau -Midium

先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情人眼裏出西施

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句詩原本是宋代的一句諺語,在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諺云:情人眼裡有西施」。其意思是說在有情人的眼裡,女子就像西施一樣美麗。

這句話相傳早至春秋時期,越國都城外住著一位樵夫,名字叫秦仁。一天,秦仁在路上遇到了三位慌張逃路的女子,原來西施救下越國,惹得越王夫人嫉妒,派人追殺,西施等三人聽到風聲趕忙逃跑,正好碰上砍柴歸來的秦仁。

秦仁不僅搭救了三位姑娘,更猜出了美人西施在三人之中。姑娘們好奇,纏著秦仁指認誰才是西施,秦仁也憑藉自己的智慧順利認了出來,此事傳成一段佳話,變成了「秦仁眼裡出西施」,隨著時間推移,又被漸漸傳成了「情人眼裡出西施」。

後來清代詩人黃增將其寫入《集杭州俗語詩》:「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有緣千里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癡。」成了一句名副其實的「鄙語」,也就是民間大白話。

「情人眼裡出西施」的上一句「色不迷人人自迷」,意思是說,不是對方女子本來就美麗,而是因爲愛慕之情,才覺得對方女子無處不美。也就是說純粹是一種自我陶醉的主觀感受。其實相對於「情人眼裡出西施」來說,這句詩才是重點。

至於「情人眼裡出西施」的下一句,「有緣千里來相會」也是經典名句,形容兩個有緣分的人,不管相隔多遠,都會相遇的。最早出自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詩的最後兩句「有緣千里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癡」,即如果彼此有緣分的話,那麼相隔千里也能在某一時間相遇,但是無緣的人,殷勤再三也不過是被看作一癡人。這裡的「三笑」一般被看作是唐伯虎與秋香「三笑姻緣」的故事,即唐伯虎在蘇州山塘寺遊玩時,對秋香一見鍾情,又見秋香三笑,便認爲秋香也已鍾情於自己。

「情人眼裡出西施」一句中,提到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向來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所以當一個人覺得對方女子貌如西施,那麼他的濃情蜜意可想而知。

因此「情人眼裡出西施」也逐漸演變爲了成語,比喻由於有感情,不論對方外表如何,都會覺得對方外表美。但愛情是相互的,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廂情願地去包容,很大可能不會有好的結局。究其原因,便是因爲「色不迷人人自迷」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文帝和景帝時幾十年沒有發生過戰爭,國家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這就是有名的”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國家已經比較富足,這使漢武帝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抗擊匈奴的戰役。李廣、衛青、霍去病就是漢武帝時著名的將領。

“若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人詩中的”龍城飛將”有的說就是李廣。匈奴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他一生和匈奴作戰七十余次,威鎮北邊,對于維護漢朝北部邊境的安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一直不得志,沒有得到重用。匈奴人非常懼怕李廣,李廣的兵權卻一直不大,一直做為為衛青的部下。后來隨從衛青進攻匈奴,迷失了道路,受到譴責,引刀自殺,時年六十有余。而漢武帝抗擊匈奴成功的最重要將領就是衛青和霍去病。

衛青出身貧寒,從士兵一步步成長為大將軍、大司馬,在歷史舞臺上活躍達二十年之久,是漢武帝時期重要人物。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十八歲從軍,二十四歲去世,拜為驃騎將軍。

衛青共出擊匈奴七次,斬殺和俘獲敵軍五萬多人。與單于交戰一次,收復失地,建立朔方郡。霍去病共出擊匈奴六次,其中四次是以將軍的身份,共斬殺和俘虜了敵軍十一萬多人。匈奴渾邪王帶領幾萬部眾投降,于是開辟了河西地區酒泉諸郡,于是漢朝西部匈奴的侵略活動大為減少。

霍去病的資格沒有衛青老,功勞卻比衛青大很多。

霍去病為人少言寡語,有氣魄,敢做敢為。十八歲第一次從軍就帶領一個小分隊奇襲匈奴的大本營,殺死匈奴單于的爺爺,俘虜了匈奴的相國和單于的叔父,勇冠三軍,被封為冠軍侯。后來霍去病屢立戰功,橫越大漠,前進兩千余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軍隊,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并舉行宏大的祭天儀式,立碑為念。此役匈奴大受打擊,渾邪王投降漢朝,從此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再也沒有能力對漢朝進行大規模的侵略,北部邊境幾十年沒有發生戰爭。南支的一部分與漢族融合,北支的一部分向西遷移,到達東歐,成為今天匈牙利人的祖先。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說出了這流傳千古的八個字。 霍去病真是將國家的安危、社稷的輕重、軍人的榮辱看得比什么都重,比泰山都重,遑論兒女私情了。他為抗擊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克星,擊滅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也可能有一種七尺男兒寧愿馬革裹尸,也不愿連累如花美眷的潛意識吧?檢點史籍,再沒有見這偉岸男兒有何豪言壯語。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為歷代愛國志士的箴言,勝過許多高頭講章。二千一百年來,它始終轟響在歷朝歷代戍邊將士的心頭耳際。他冷峻寡言,善于行動,他的一生行狀都寫在鐵馬馳騁戰旗翻飛的征戰中。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rocidea.com)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