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
美版iphone sim卡
發現大家對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美版iphone sim卡此方面的資訊都挺關注的,小編就此整理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美版iphone sim卡相關方面的資訊來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接著看下面的內容。
正文摘要:
IT之家 9 月 21 日消息,維修網站 iFixit 今天分享了對 iPhone 14 Pro Max 的深度拆解視頻,提供了對該機內部的詳細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該拆解顯示蘋果用塑膠墊片取代了美國機型上的SIM卡托盤。 在美國銷售的所有四款 iPhone 14 機型都不再有實體 SIM 卡托盤,而完全轉向使用 eSIM。 雖然標準版 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 可以從背面打開,並且採用了更易維修的設計,顯示幕和背部玻璃面板很容易拆卸,但這些設計變化並沒有延伸到 Pro 版機型。 拆解結果顯示,iPhone 14 Pro Max 還是只能從正面打開,背面玻璃不支援拆卸,該機的內部設計與 iPhone 13 Pro Max 基本沒有變化。 iPhone 14 Pro 機型沒有可拆卸的背玻璃,使得維修費用更高。 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IT之家 9 月 21 日消息,維修網站 iFixit 今天分享了對 iPhone 14 Pro Max 的深度拆解視頻,提供了對該機內部的詳細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該拆解顯示蘋果用塑膠墊片取代了美國機型上的SIM卡托盤。
iPhone 14 Pro Max 的 SIM 卡塑膠墊片
在美國銷售的所有四款 iPhone 14 機型都不再有實體 SIM 卡托盤,而完全轉向使用 eSIM。 拆解結果證實,蘋果並沒有將拆除托盤后騰出的內部空間用於其他元件或增加功能,而是用一塊方形的塑膠片填補了這個缺口。 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所有的iPhone 14機型在這個空間裡仍然配備有SIM卡托盤。
IT之家瞭解到,iFixit 提供了iPhone 14 Pro Max主機板的特寫圖片,上面焊接了更快的A16仿生晶元和高通的驍龍 X65 數據機,後者可提供 5G 和衛星連接功能。
雖然標準版 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 可以從背面打開,並且採用了更易維修的設計,顯示幕和背部玻璃面板很容易拆卸,但這些設計變化並沒有延伸到 Pro 版機型。 拆解結果顯示,iPhone 14 Pro Max 還是只能從正面打開,背面玻璃不支援拆卸,該機的內部設計與 iPhone 13 Pro Max 基本沒有變化。
iPhone 14 Pro 機型沒有可拆卸的背玻璃,使得維修費用更高。 在沒有 AppleCare + 的情況下,蘋果商店對 iPhone 14 Pro 機型的後玻璃破裂的維修收費為 3598 元和 3998 元,而標準 iPhone 14 機型的維修收費為 1298 元和 1548 元。
iFixit 本周早些時候分享了對iPhone 14的拆解,稱讚了該設備更易於修復的內部設計,iPhone 14 和iPhone 14 Plus 是自iPhone 4S以來第一款可以從設備背面打開的iPhone機型。 iFixit 給 iPhone 14 的可維修性打出了 7 分,這是繼 2016 年 iPhone 7 之後的最高分(滿分 10 分),換言之,這是 6 年來最容易維修的一代 iPhone。
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相關閱讀:
美版iPhone 14拿到國內無法使用:沒SIM卡槽
在iPhone 14發佈會中,庫克就宣佈iPhone 14美版今後將不會配備SIM卡槽,只能夠使用eSIM,而且每個iPhone可以申請兩個eSIM號碼,實現雙卡雙待。
但國內的情況來看,中國電信、移動和聯動三大運營商均不支援 eSIM。 所以美版的iPhone傳入國內后是無法使用的。
中秋節
每年黃曆8月15日即為中秋節。按照黃曆,8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仲秋」之中,因此民間稱為「中秋」。
中秋節還有許多別稱:「八月節」、「八月半」;又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加上這一天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此夜又有許多家庭會團聚一起仰望天空,欣賞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直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了宋朝時,中秋節開始盛行;至明清,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不過,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古時,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均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吃月餅祝福團圓;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闔家團圓。也就是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中秋節的四大傳說
在中國人的眼裡,「中秋節」是個溫馨和睦、極富詩情畫意的節日,這可能和古老的月神傳說故事以及「月圓人團圓」的祥和氣氛有關。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中秋明月的故事。
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土地乾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俱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並嚴令第十個太陽按時起落,造福人民。從此後羿的名字傳遍天下。後來,他娶了嫻淑美麗的妻子叫嫦娥,夫婦倆十分恩愛。
有一次後羿在打獵途中,遇到一位老道士,老道士很喜歡後羿,送給他一包不死藥,並告訴他只要吃了這藥,就能長生不老,成仙昇天。後羿回家後,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不料,後羿的徒弟逢蒙,心存不良,想偷吃後羿的不死藥,成仙上天。
有一天他趁後羿出門打獵的時候,偷偷溜了回來,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那包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立刻身輕似燕,直衝雲霄,往月宮飛奔而去了。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由於嫦娥奔月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日,於是每年八月十五日,後羿和鄉親們就會在月下擺水果祭月,表達他們對嫦娥的思念,此後世代相傳,人們就把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
傳說之二:吳剛伐桂
當人們抬頭仰望天空,月亮有晃動的黑影,有人就以為那是吳剛在砍伐桂樹,自後吳剛伐桂的故事便開始傳開。
傳說之三:玉兔搗藥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
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於是將兔子送到了廣寒宮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並搗製長生不老藥。
傳說之四:朱元璋藉月餅起義奪取天下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響應起義。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七夕節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與炎夏無關
「七月流火」,非但不是形容天熱的,而且恰恰是形容天氣轉涼的!
「七月流火」一詞出自《詩經‧豳風‧七月》:「農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發,二之曰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黃昏,可見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移,暑熱開始減退,天氣開始轉涼;到九月天就冷了,該準備寒衣,要多穿衣裳了;十一月北風呼呼響,十二月寒氣刺骨寒。粗麻衣服沒一件,怎能熬過臘月寒天呢?可見,「七月流火」沒有天熱的意思。
「七月流火」中的「火」,不是指「火熱」、「炎熱」,而是「毀」的通假字,也應讀「毀」音,指天蠍座中的「大火星」。大火星簡稱火、火星、大火,也叫辰星、商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心宿二」。此星高掛蒼穹,逐漸西移、流墜的時候(「流」,有流動、墜落之意),天氣就開始轉涼了。古人觀察到了這一天相變化,於是就唱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大火星之所以為古人所注目,是因為它是天蠍座中最亮的一顆星,它發出了火紅色的亮光,極為耀眼。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大火星等日月星辰之運行,逐漸摸索出了天相與時令的變化規律,從而以大火星等天相變動,來確定農時,指導當時生活和農業生產。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此明確點出了古人天文知識的普及性,而且「七月流火」一詞,就是與農民生產有關,是農民總結出來的「土語」。
大火星黎明時出現在東方,時令正好是「春分」;日落後看不見大火星在西方,時令恰好在「秋分」。古人對大火星的這一變化規律非常熟悉,於是,很早便設立了「火正」這一官職,《左傳‧襄公九年》中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左傳‧昭公元年》也有類似的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火正」的主要職責就是常年觀測「大火星」的位置變化,「授民以時」,以便安排農業生產。
綜上所述,「七月流火」,它是天氣轉涼的一種信號,是「知暑漸退秋將至」;用來形容夏季天氣炎熱,完全是成語誤用。
6月6日斷腸時
距今77年前,也是二戰砲火尚未停歇的西元1944年,在6月6日午夜過後,一場據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多動員的兩棲登陸作戰,於法國科唐坦半島(Cotentin)的諾曼第(Normandie / Normandy)一帶展開,這場今日被譽為自由盟邦與獨裁軸心的終日之戰,正是我們相當熟悉,發生在歐陸西線戰區裡的「諾曼第登陸戰」(Invasion of Normandy)!
早在四年前納粹吞併法國,建立傀儡政權,希特勒魔爪亦恣意在歐陸逞凶,逐步進逼大西洋之際,以美國與英國為首的盟軍,即不斷思索著該如何進行登陸反攻的作戰計畫,更藉由發布最高機密的「D日」(6月6日),來作為挺進西北歐的「大君主行動」(Operation Overlord)開始日,其間盟軍也安排多次的實戰預演。但在西元1944年4月27日於英國沿海的一場模擬演習中,盟軍部隊竟真的遇上了德國魚雷艇的突襲,結果不幸造成638名美軍官兵的喪生,更讓參謀們誤以為D日的情報已經外流,差點就要被迫放棄反攻行動…
所幸,藉由雙面間諜賈西亞(Juan Pujol García)所發動的欺敵策略奏效,用虛構的間諜網迷惑德軍,讓納粹料想盟軍可能意圖攻取挪威、希臘或羅馬尼亞海岸後,並讓柏林高層深入研究子虛烏有的錯誤訊息「堅忍行動」(Operation Fortitude),將重兵佈署於離英國最近的加萊(Calais)之下,結合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丹麥等九個國家的盟軍聯合部隊,總共近三百萬名的軍力,決定以多達九千艘各式船艦搭配英、美菁英空降師的方式,力求能搶灘上岸,插旗據點,準備攻克位於諾曼第的五個重要海灘!
今日不可不知:『六月六日斷腸時』諾曼第登陸! (chientewu.blogspot.com)
蒙娜麗莎
巴黎當地時間5月29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常參觀時段,一名喬裝成老年女性的男子突然從輪椅上站起來,沖向館內展出的《蒙娜麗莎》。 “她”先是試圖砸破保護《蒙娜麗莎》的玻璃。 幸運的是,玻璃足夠牢固。 隨後,“她”又拿出隨身攜帶的奶油在玻璃上開始胡亂塗抹。
這一幕,也讓當時的館內其他參觀者目瞪口呆。 一位目擊者在推特上說,當這名男子瘋狂地用蛋糕塗抹《蒙娜麗莎》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發現場,更被不少人用手機記錄下來。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她”
用“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畫”來形容《蒙娜麗莎》並不為過。 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有著“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之稱。
它也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每年,大約有600萬人來到盧浮宮只為看《蒙娜麗莎》一眼。
端午節
琵琶行
新九龍界石
近日正式確認 新九龍/新界 界線界石,現共發現三粒,設立於新九龍/新界線之上,標示新九龍和新界的分界。界線長達16公里,以界石標示地域分隔作用,相信有更多界石仍然屹立在山上。
紀錄已發現的四粒界石在GIS 地圖上,歡迎大家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