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

「人生70古來稀」是一句古詩,出自詩聖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曲江,又叫曲江池,是當時長安城的一處風景名勝,這首詩寫於西元758年的一個春日,這一年,杜甫剛剛經歷了一場牢獄之災被釋放出來,但重獲自由的杜甫沒能得到提拔重用,而是被貶為一個底層的閒職小吏。

在離開長安之前,杜甫獨自一人來到曲江邊,滿懷傷感的杜甫,寫下了這首曲江賦「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70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這首詩,寫的是杜甫上朝歸來,當時他的經濟情況是非常的拮据,已經到了連衣服都拿去典當的地步,在這種窮愁失意的人生處境當中,他把典當換來的銀兩,都拿去買醉,一醉解千愁。

但即便如此,杜甫還是到處欠下了不少的酒錢,可見當時的杜甫是多麼的窘迫,但是,他覺得不管是官場失意還是捉襟見肘的困境,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能夠活到70歲的人是非常少見的,既然人生苦短,那麼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才是快意人生。

如今,我們幾乎人人都知道「人生70古來稀」這句話,但上半句「酒債尋常行處有」,卻少有人知。人生70古來稀,不僅僅是對人壽命的一個感歎,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深意。

古代的官員,基本上沒有嚴格的法定退休年齡,一般在70歲的時候,就已經走到了事業的巔峰,幾乎沒有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正好是功成身退衣錦還鄉的時候,當時的杜甫,才剛剛46歲,正常的來說,應該還有無限的可能。

不過,此時的杜甫,已經有了一種頹廢和失望的無奈之感,人生過半,要靠著典當衣服來換酒錢,而且還到處欠債,這對於很有情懷和理想的杜甫來說,無疑會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最後杜甫只活了58歲,對照他這首詩,也讓人感嘆不已。

世人只知道「人生70古來稀」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驚蟄

ㄓˊ,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指太陽到達黃經345°時,在公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

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節氣在歷史上原本被稱為「啟蟄」,本意為蟄蟲開始活動。《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在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啓」,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當時發音不同但略近的「驚」字。但因為意思從「開始」變成了「驚醒」,時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 漢初以前 立春 ⇒ 啓蟄 ⇒ 雨水 ⇒ 春分 ⇒ 穀雨 ⇒ 清明
  • 漢景帝代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啓」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啓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習舊例,大衍曆仍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曆中使用「驚蟄」。後來,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宣明曆。「啓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曆的時候。

驚蟄 – (wikipedia.org)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張家界市國家森林公園。它是武陵源風景區內的幾個國家公園之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面積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建於1982年。它地處武陵山中,有石峰2000多座,森林覆蓋率達88%,四周山地環抱,氣候暖濕。區內有黃獅寨、砂刀溝、金鞭岩、金鞭溪等景點。有黃獅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溝、後花園、朝天觀七條主要旅遊線。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wikipedia.org)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這是詩人感慨人生、自傷懷才不遇之作。前兩句再現詩人蹉跎時日、沉迷聲色的生活狀況;後兩句抒發感慨,表現悔悟、自責以及欲將振作之意。全詩表面上是抒寫自己對往昔揚州幕僚生活的追憶與感慨,實際上發泄自己對現實的滿腹牢騷,對自己處境的不滿。

杜牧(唐代傑出詩人)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 杜佑之孫。 唐代文學家 、大和進士。 歷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監察禦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禦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勳員外郎以及黃、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嘗居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
性剛直,不拘小節,不屑逢迎。 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 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讚,世稱小杜。 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膾炙人口。 年輕時即好讀兵書,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 又著《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文論當代兵事。 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亂,上書李德裕論用兵之法,為德裕採納。 著有《樊川文集》。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集注》《樊川文集》。

鰲太穿越

來自安徽黃山的90後女詩人「星芽」(本名饒佳),她在周日(2月20日)時獨自出發穿越鰲太線(從陝西秦嶺主峰鰲山到太白山),結果翌日(21日)就被發現在鰲太盆景園遇難。

鰲太穿越,“鰲太”線是一條縱貫秦嶺鰲山太白山之間的線路,也是秦嶺山脈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被譽為“行走在中華龍脊”上的探險。

鰲太線,是驢友們的稱謂,即縱貫秦嶺兩個主峯鰲山與太白山拔仙台之間的一條主脈線路。太白山的主峯拔仙台是中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峯,海拔3771.2米,第二大高峯是鰲山(也被稱為西太白)標誌塔海拔3476米。鰲山以爬升難坡度陡,沿途沒有補給點著稱,太白山則以路線綿延、景色絕妙著稱。從鰲山穿越到太白山直線距離40餘公里,實際距離超過170公里的鰲太線,成為中國五大最艱難的徒步線路之一 。
據《中國鰲太穿越事故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鰲太線穿越事故的發生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2年至2017年夏季,不足五年,已累計失蹤、死亡驢友多達46人。
2018年4月16日,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陝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發佈禁止“鰲太穿越”的公告。

古代人都在黃昏辦婚禮

古代人都在黃昏辦婚禮 全因「掠女」駭人陋習

婚禮大家都參加過,但你知道「婚禮」一詞在古代寫作「昏禮」嗎?古代把兩性結合的儀式稱之為「昏」,這個字代表的意思是黃昏,古人都在即將天黑、光線昏暗的時候舉行婚禮,這和以前一個驚世駭俗的恐怖陋習相關!

根據《梨視頻》報導,關於婚禮最早的記載出自春秋時期的《禮儀‧士昏禮》,「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為什麼古代人都要在太陽下山時舉行婚禮呢?這其實來自古代「掠婦女」陋習,男子會先將女子打昏,再悄悄將婦女偷走。而這種掠奪行為需要黑夜作為掩護,所以說最早的結婚其實就是「搶親」。

此外,「拜高堂,拜天地」也是古代婚禮常見習俗。拜高堂最早出現在唐朝,當時將新娘拜見公婆稱作「拜堂」,並且是在婚禮第二天才進行。到了北宋演變為新婚夫妻先拜祭祖先、行「合卺禮」,待第二天五更,新娘將鏡子擺在桌上拜也稱為「拜堂」。直到南宋才演變為新郎婚禮當天掀開新娘蓋頭,開始拜堂,並一直延續至今。

什麼是「合卺禮」呢?就是現在所說的「喝交杯酒」。此項婚禮習俗來自周代,是指新婚夫婦在洞房中共飲的合歡酒。「巹」是指將葫蘆剖成兩半用來盛水的瓢,由於巹的味道苦澀,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瓢飲酒,取其同甘共苦的深意。到了宋朝演變為交杯酒,用彩紙將兩個酒杯連接起來,象徵夫妻一體;飲用後將酒杯扔到床底下,若酒杯剛好一仰一合,象徵夫妻幸福美滿,是大吉大利的好兆頭。

另外還有古代稱為「合髻」的結髮,新婚夫妻各取一段頭髮綁在一起,取其永不分離的美好含意,但只限於第一次結婚使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柴火燒春雞

熱騰騰荔枝柴燒雞,是在附近的大棠有機生態園剛剛燒起,十五分鐘前才出爐,一上碟已滿桌熏香。
他們選用了大小適中的鬍鬚雞,放進大瓦缸中,以荔枝柴吊燒二十分鐘,便告出爐。一個大瓦缸才燒八隻雞,市區寸金尺土,沒食肆會花地方擺大瓦缸,只有鄉郊,有的是空地,於是一排瓦缸,一列燒雞,實在是香港少有的風景。
此雞一定要手撕、現吃,撕開雞脾還冒煙的狀態,一隻雞好不好吃,先撕塊胸肉嚐嚐,雞胸不「鞋」,就是上品

從遠足徑看香港軍事史

當我仍未踏足麥理浩徑時,一直以為它只是一條香港最有代表性的遠足徑,作用就是供市民郊遊。2007年走畢整條麥徑,再翻看其歷史,發覺殊不簡單。

1979年初,第25任港督麥理浩下令駐港英軍開闢此徑,只花了約九個月,當年的10月26日正式啟用。是年3月29日,即麥理浩徑落成前約七個月,麥理浩到北京會見鄧小平,得知中國一定會收回香港,香港問題正式出現。

麥理浩徑的開闢和英國向中國「摸底」,差不多是同時進行。麥理浩徑啟用初期,主要用作訓練英軍。據說當時的英軍必須在24小時內走畢全程,最快的尼泊爾軍只用了12小時多。1984年後,一切已成定局,麥理浩徑的民用性質才日益擴大。之後陸續開闢非軍事的衛奕信徑、鳳凰徑、港島徑,以及多條郊遊徑。

只要我們拿麥理浩徑的地圖一看,再走畢全程,沿途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麥理浩徑是有意識地將新界東西及九龍半島以北的各個制高點,包括西灣山、牛耳石山、雞公山、馬鞍山、獅子山、大帽山等連成一線,即把新界切成兩半,而第五、六段更有二戰時留下的許多仍可使用的碉堡和軍事建設。麥理浩徑根本就是一條軍事防線。防誰?當然是防中國。邊界是第一線、麥理浩徑是第二線、維港是第三線。英國當然不會輕易與中國開戰,但作兩手準備,可謂深謀遠慮。一旦形勢需要,或可拖延數天,換取外交、撤僑、銷毀文件、轉移機密等的時間。不過,在此必須強調,以上只是我的觀察和推測,正確與否,須留待他日歷史解密。

要了解香港,必須了解本地的軍事史,遠足徑絕對是上佳的教材。學校有鼓勵學生參觀海防博物館(前身為鯉魚門海軍基地,其軍營現為鯉魚門公園渡假村)及其他炮台,大都只是看看大炮,拍拍照而已,從來沒有介紹英軍的整個防禦體系:維港東的鯉魚門海軍基地與九龍半島東的魔鬼山炮台(近衛奕信徑)互相配合(即《三國演義》中常說的「互為犄角之勢」);維港西的昂船洲海軍基地與港島西的龍虎山炮台(近港島徑)互相配合。這個防禦體系主要是根據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情況而建,故在1941年日本入侵時全無作用。學校的歷史科教師,帶學生參觀時,有多少會知道?又有多少會向學生講解?博物館內的解說又是怎樣?恐怕還是指定動作:看看大炮,拍拍照。

香港的中西歷史課程,軍事史,尤其是戰術運用、部署等是被刻意迴避的,講解戰爭時只重前因後果,搏鬥的過程被刻意淡化。這對製造服從而愚昧的順民大有幫助。

2013年5月10日《成報》「海納百川」中的「橫眉青鋒」專欄

「後庭花」為什麼是亡國之音的代稱?

「商女猶唱後庭花」是為千古絕唱之一,讓人聯想「後庭花」為亡國之音的代稱。為什麼它是亡國曲呢?要從《後庭花》產生的背景——十里秦淮石頭城都說起。

秦淮河是長江下游右岸的一條支流,大部分河段流經南京市境內,在城東南通濟門外九龍橋處分為內、外兩支,之後在西水關外又合流,向北經過石頭城,在三汊河匯入長江。內秦淮長9.6華里,因而被稱為「十里秦淮」,是秦淮河風情的精華所在,也是南京的風致之一:

十里秦淮勝,偏能悅客遊。
家家憑水檻,處處上蘭舟。

簫鼓時相應,壺觴夜不休。
絕憐城郭裡,弭棹得臨流。

上面這首《夏日泛舟秦淮》( 明·盧龍雲)以家家水檻、處處蘭舟、簫鼓壺觴不夜城描述了「十里秦淮」的水色風景和歡鬧情致。唐代詩人杜牧夜泊秦淮河時,幽幽蕩蕩的後庭花曲調伴歌聲,隨風送入他耳中。一詩《泊秦淮》,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在悠悠秦淮的歷史長河中反射一朵凋萎的亡國花影,千古長嘆。

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區性河流,城內的繁華蜿蜒秦淮河兩岸;南京則是中國南方的京城,東吳、六朝和明朝都曾建都於此。它的歷史上溯戰國時代,楚威王滅了越國之後在此建立了「金陵」邑。三國時代東吳孫權在金陵舊基上建設「石頭城」作為稱雄的霸基。當時石頭城位在清涼山丘上,西部峭壁險踞成了天然屏障,是控制秦淮河入長江的要塞。到了南北朝時代,石頭城是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京都、歷史舞台,兵家必爭之地。

「後庭花」的典故就出於南朝時代的陳朝(公元557年—589年)亡國之君——陳後主,《玉樹後庭花》原曲出自於他之手。陳後主陳叔寶在位七年(公元582年—589年),他通文學音律卻耽於酒樂,不思朝政,刑罰酷濫,牢獄常滿。他又縱慾淫樂,寵幸貴妃張麗華等嬪妃,還有跟從的美貌麗服巧態婦女千餘人。

據《南史》記載,張貴妃非常聰慧,容色端麗有神采,顧盼之間,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她髮長七尺,鬒黑如漆,光可鑒人,映窗姿影飄若神仙。她善於察言觀色,投後主之所好,又工於巫術,假鬼道迷惑後主。後主怠於政事之時,就倚靠軟墊中,讓張貴妃坐在膝上共決朝政。張貴妃聰明擅耍心術,成了後主得力的內外助手,又進譖言擊退大臣,牝雞亂政,滿朝安排外戚,收受賄賂,賞罰無常,混亂了朝政綱紀。

陳後主有了「助手」更是荒廢朝政,歌逐色,在光昭殿前起建臨春閣、結綺閣和望仙閣等三大寶閣,閣高數十丈,房室數十間,都選用上好沉檀香木來裝設窗牖、壁帶、懸楣、欄檻,並裝飾上金玉珠翠。這些樓閣外施珠簾,內設寶床寶帳,閣裡充滿稀世的瑰麗寶物,近古未有。閣樓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遍植奇樹和花藥。每當微風徐來,拂過三座寶閣,帶起陣陣香氣吹拂達數里遠。

陳後主自居臨春閣,寵妃張貴妃麗華居結綺閣,另外龔、孔二貴嬪則居望仙閣,其間有小道相連通。定時還有其他受寵的嬪妃來遊。後主不時在閣裡和賓客、貴妃遊宴,並令諸貴人、女學士和陪伴遊樂的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他特愛豔麗的詩詞,每一得之就譜上曲調,作出新聲。新歌曲作成時,選出具有姿色的宮女千百人來習唱,且分部輪流唱,歌聲連綴不歇,樂而不絕,大抵都是讚美他的張貴妃、孔貴嬪容色的靡靡之音。其中就有《玉樹後庭花》,有辭句映曲名:「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 ,辭意輕蕩,樂音哀傷。

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發兵伐陳,前方軍情傳到了石頭城時,陳後主並不以為意,他憑藉石頭城控長江天險的絕佳位置,毫不把楊堅軍隊的進擊放在眼裡,只顧縱酒宴樂,仍然和寵妃張麗華等玩樂不輟。他仗恃著石頭城的鞏固歷史,奢言「王氣在此……來者必自敗」(《南史‧陳本紀下第十》)。陳後主為何敢仗恃此地的「王氣」而自我麻醉呢?《金陵圖經》對南京的「王氣(帝氣)」有一段歷史記述:「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昇州沿革》引《金陵圖經》)

雖然據有「王氣」之地,但是本人不修為甚至反其道而行,上天的庇蔭也要離他而去,福氣也隨之告終。連續幾個月,陳後主一直收到敵兵來攻的情報,但他還不清醒。不僅如此,當陳國出兵迎戰時,他還為寵妃張麗華作《玉樹後庭花》,仍然貪歡不醒。不久就到了公元589年1月20日這一天,這是陳國覆滅的日子,隋軍攻克陳國石頭城,張貴妃隨後主俱入井中躲藏。隋軍出城後,晉王楊廣命部下把張貴妃斬於青溪中橋,陳朝也覆滅了。

後世因而以《玉樹後庭花》簡稱《後庭花》為亡國之音的代名。「狎客淪亡麗華死」,「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epochtimes.com)

中國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是指中國本土關於愛情的節日
對於中國情人節,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
二是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
三是七夕節 (七姐誕,農曆七月初七)
元宵節、上巳節、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感興趣的節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
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的專屬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與愛情關係不大,於近代才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