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是指中國本土關於愛情的節日
對於中國情人節,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
二是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
三是七夕節 (七姐誕,農曆七月初七)
元宵節、上巳節、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感興趣的節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
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的專屬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與愛情關係不大,於近代才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在〈中國情人節〉中有 3 則留言

  1.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 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節日)
    元宵燈會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活動。 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 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峰。 隋煬帝時期,每逢正月國都洛陽宮城正門端門舉辦燈會,端門燈火盛極一時。

  2.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 “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注:”歲時禕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 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 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采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 而且女子春天最愛在水邊遊玩。
    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 有詩為證,李白詩雲:「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這裡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曆三月三的情人節。 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豔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 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 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 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 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文化中漸漸衰微。

  3. 七夕節來源是中國古代的天象崇拜,人們通過星象觀測給予織女星無限想像。 七姐便是以織女星為原型,也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七姐的誕辰。 人們便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拜祭七姐,以祈福許願、乞求巧藝、祈禱姻緣、保護小孩平安等。 七姐誕的「雙七」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數位的崇拜。 如《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迴圈之理。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位。 “七”也帶著神秘的色彩,比如說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 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發佈留言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