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嶺郊野徑環溪線

東都嶺郊野徑環溪線:位於深汕特別 合作區赤石鎮,是一條集山水野趣、田、 園風光、歷史遺存、生態研習、戶外運 動於一體的山野特色步道。對於沒有勇氣 挑戰高山大川,又不滿足在都市裡行走 的人,這條充滿原真與天然氣息的古道 充滿誘惑力。

從赤石鎮碗窯村東面的入口出發, 一路山清水秀,路況多變,行走其中趣味 盎然。沿途既有林間小徑可聽風吹鳥鳴, 也有手工步道、古石板路,可感受步履 與時空的交融。而12.3千米的路線總長度, 448 米的最高海拔,以及全程沒有下撤路 線,使得東都嶺郊野徑環溪線的徒步難 度不容小覷。

路線長度
東都嶺郊野徑環溪線由東都嶺段、雙宮嶺段以及兩段之間的連接線三部分組成,其中 東都嶺段除了蜿蜒林間的一段碗窯古驛道,多為上山路段,爬升難度適中;連接段為連續 起伏的山脊線且坡度較大,翻過一座山頭況見下一座山頭又一定有山頭的路。的挑戰性;雙宮嶺段為下山路段,大部分為古驛道石板路,難度相對較小。整體而言,整 條路線極富野趣,人工幹預度不高,對體能有一定要求,適合有一定戶外活動經驗的徒步 愛好者。

碗窯
定位赤石鎮碗窯村委會,到達村委會後繼續前行約1500公尺,右側可見東都嶺郊野徑指引牌 及環溪線標距柱。
定位赤石鎮洋坑村,洋坑古寨北側可見雙宮嶺郊野徑標識柱、指引牌及環溪線標距柱。

************************************************************
路線長度:12.3千米
健行時間:7小時
路線難度:★★★★☆

特別提示
1. 全程沒有下撒路線、發前務必確認身體狀態。

2.全程無補給點,飲用水建議投夏天3公升/人,冬 天2公升/人準備,最好含一支運動飲料。

3. 連接段皆在山脊線上,無樹陰遮蔽,須做好防曬, 最好避開烈日天氣健行。

4. 路線入口、出口交通不便,建議自駕。

資料來源:山海連城

在〈東都嶺郊野徑環溪線〉中有 1 則留言

  1. ◎第1段碗窯一東都嶺-梅陝尖峰山
    聽著溪流開始迂迴爬升
    從寬敞的深汕大道駛入僅夠一輛車通 行的水泥村道,再轉到一條山間小路,離 碗窯入口越近,車窗外的景色便越“野”越自 然。行至山腳,一條約三米寬的溪流擋住 了去路,而這也是整條路線的起點所在。
    步道起始,是東都嶺古驛道碗窯段。 沿古道上行,作為整條路線的「熱身」路段, 碗窯至梅陝尖峰山段不會一上來就讓人感 到壓力,古道的石階保存得較為完整,土 路部分也修整出簡易階梯。這一段植被豐 富,有林木遮陰,還有溪水一路伴行,既 富野趣,也饒有古意,陽光穿過枝葉間隙 投在石板路上,煞是好看。在距入口約 700米處,有一道小瀑布,溪水湍湍而下, 彷彿一條銀色的絲帶環繞山間。

    ◎第2段 梅陝尖峰山一雙宮嶺
    穿越竹叢一路上上下下
    轉山崎起伏的步道
    登上梅隴尖峰山,近處是連綿不斷的青山,遠處是水天一色的海岸線。行至此處,還不 會有太多的體力消耗,但可以休整一下,因為接下來一直到雙宮嶺的路段將全部在山脊線上 行進,並且途中植被十分低矮,全程無樹蔭遮擋。
    從這裡開始,腳下的路變得不那麼好走,一個接一個的山丘,持續攀升約500米,對體力、 耐力有一定的考驗,而且每一個山丘都比較陡峭,坡度較大,上下行都需要非常專注。
    修正,留下的竹枉仍會變成道路」絆腳石”,要格外注意避讓,以免絆倒或扎腳。
    梅隴鎮紅陽水庫
    從爬上東都嶺,到登上海防尖峰山,再沿山脊線上上下下行至雙宮嶺,一路都能看 腳下清澈的湖水,那是海豐縣梅要鎮的紅陽水庫,在遠處的海岸和近處的山巒之間留下 明亮的蔚藍。

    ◎第3段 雙宮嶺一洋坑古寨
    步入山林 古道曲徑通幽
    到達雙宮嶺後,步道路線走勢變為下 行。半山至山谷植被漸漸豐富,樹蔭濃鬱, 溪流潺湲,頗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氣象。 這段步道的主體為雙宮嶺古驛道洋坑段, 古道保留了原真風貌,順著溝谷在林間透 螢伸展,青苔佈階,古藤盤纏,各種攀援 植物覆蓋上樹冠,除了潺潺水聲,周圍空寂幽深
    在離終點兩三千公尺的地方,有幾處路 面有泉水橫路流過,需要小心踏石而過, 但雨季易被雨水截斷。另外,在地勢低窪 的溝谷,山泉豐沛,步道經過的濕地雜草 生長迅速,稍微疏於修整便會遮蓋路面, 需小心前行。
    若體力尚好,時間充裕,此路段可 以放緩腳步,掬一把清冽的溪水洗臉解乏, 再踏著無數先人走過的古道向終點徐行。

    特別提示
    1.此路段要充分做好防蚊、防蟲、防 蛇的準備;
    2. 雨後溪水可能漫過路面,盡量避開 大雨後通行;
    3.流經尤加利樹林的泉水不能直飲,有致 幻危險。

    雙宮嶺古驛道
    雙宮嶺古驛道是連接海豐、惠陽的古老 道之一。可從梅隴米田仔越過雙宮嶺進入 境內的洋坑、馬頭嶺、赤石墟、明溪,直 抵惠陽的烏交峒、龍船窩。這條舊時內陸 百姓通往海港趕集的道路,而今早已沒有 匆匆趕路的身影,只有佈滿青苔的石頭路 面,穿過茂密山林、淙淙溪水,沿著山谷 起伏伸展

    地圖

發佈留言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