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談豬

中國「十二生肖」,作為一個民俗學課題的材料滿有興趣的,特別「十二生肖」之一的豬,不乏可供參考的資料。「十二生肖」紀年法,現在越來越國際化。例如法國郵局近年來,每年都印行一份中國「十二生肖」圖案的郵票【圖片:法國發行的中國生肖圖案郵票】;又如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訪華談判中美建交時,傳說他曾問郭沫若,中國有十二樣的東西,每人都可以分到一份的,究竟是什麼。謎底當然是各人與生俱來的「生肖」。其實這個謎語,早就已在民間流行,跟尼克松和郭沫若的一問一答,完全沒有關係。然而這個傳說卻跟尼克松曾一嘗茅臺一樣不脛而走,在北美洲流傳甚廣。

古印度也有「十二生肖」。按印度神話的記載,他們的十二生肖原是十二個神的駕獸。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升天時,亦曾用十二種動物作供品。自此以後,這十二種動物就成了十二生肖。其中除了獅子和金翅鳥外,其他的都跟中國的生肖完全相同。獅子大約是唐時從龜玆傳入中國。白居易和元稹的詩都提到獅子舞。如果認為印度十二生肖裏的獅子,相當於中國十二生肖的老虎,金翅鳥相當於中國的雞,那麼兩國的十二生肖可以說是對應的,不單如此,連生肖的排列順序也完全一樣。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印度的十二生肖裏沒有象,而中國的則有龍,有虎,但沒有我們崇尚的鳳!另一方面,遠在中美洲的墨西哥的阿塞德 Aztec 族的生肖,有六個跟中國和印度的相類似:虎、兔、龍(!)、猴、狗、豬。越南的生肖也與中國的相同,只是以貓代兔。

無論古巴比倫的,還是古埃及、古希臘、印度的紀月法,和中國的十二生肖的紀年法,都是把抽象的符號,變得形象化,變成大家所熟悉的動物或者物體。語言上抽象的概念往往用具體的、視覺性的形體去表達。比方漢語裏,把二十四小時的這個時間段,說成「天」,或者「日」。那麼用十二生肖的形象紀年,是很順理成章的。可是中國十二生肖的紀年法,開始得很晚。商代時用天干、地支紀日。到戰國末年,十二辰才跟十二動物聯繫,那就是說到那時候十二生肖才出現。1975 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簡《日書》,簡上寫著從「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一直到「戌,老羊也。亥,豕也」。雖然中間有一兩項漏掉或文字不大清楚。可見「十二生肖」起碼在秦代文獻裏已有記載。十二生肖獸曆在漢代也才見流行,到南北朝時,用來紀年就變得很普遍了。

然而「十二生肖」令人迷惑的問題不少,除了剛才提到的印度的「十二生肖」沒有象,而中國沒有鳳外,十二肖的排位先後問題。宋代大儒朱熹曾絞盡腦汁,想辯解這個沒有邏輯性的排序。他企圖把這十二種動物的習慣活動時辰的順序去解釋這個排序,那就真枉費心力了,那只徒惹笑話。別的不說,龍的活動時辰怎樣說起呢?

雲南、貴州一帶的彝族地區,則使用與漢族一樣的十二獸為紀日法,又以十二獸記日為集期。彝族的紀日是用虎、兔、龍、羊、猴、鼠、牛等,作輪回紀日。三次輪回紀日為一個時節或時段。一年分十個時段。是太陽曆,與月的圓缺無關。平均每年三六六.二五天。「過年日」,每年另加五日到六日。每隔三年增一閏日。還有,在雲南、貴州兩地,自古就有趕場和趕街的風習。在北方叫趕集,在湘贛等地叫趕墟。在廣東粵語區則叫趁墟。如果某地在子日那天趕集。就管這個地方叫鼠場或鼠街。如果是丑日,那麼就叫牛場或牛街。在書面記載中,生肖地名最早見於明代。如雞場街、鼠場營、狗場營(均在貴州普安州)。這類地名初期並不忌豬。如清代貴州大定府有豬場鋪、趙家豬場,貴州平越州也有豬場,後來才逐漸消失。

現在轉談豬。先說豬的「族譜」。全世界的豬都是從野豬演生的,在中國飼養已有九千多年的歷史,飼養年代僅稍後於犬羊。漢代已培養出良種,後傳到歐洲,改良了當地的豬種,出現所謂「羅馬豬」。十八世紀時,又幫助改良了英美兩地的豬種。後來他們倒過來改良了中國的豬。

1973 年浙江省余姚縣發現了河姆渡遺址。遺址共有四個相互迭壓的文化層,最下一層的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出土文物展示了當時的原始農業、畜牧業、制陶等方面的成就。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陶豬。陶豬長 6.3 厘米,高 4.5 厘米。陶豬腹部下垂,身軀肥胖作挪動狀,笨拙之態可掬。根據出土的豬骨骼研究,它是由野豬向家豬演變的過渡類型。【圖片:河姆渡遺址陶豬】1977 年又在該處發現了豬紋陶缽,11.7 厘米。也是新石器時代的。呈圓角長方形,斜腹平底。外腹刻有長嘴豬紋。【圖片:河姆渡遺址豬紋陶缽】

中國以農立國,雨候是頭等重要的。在歷代文獻裏,豬跟水有著招密切的聯系,所以被奉為水神。《周易.說卦》說「坎者,水也」。坎是豕,那就是豬。自漢代以來,很多家的注釋都說「豕為水畜」。豬的汗腺不發達,天氣熱的時候,喜歡到水裡散熱去。夏天雨季前,天氣悶熱,豬就會跑到水裡浴身,這就讓人們察覺豬這個習慣是降雨的先兆。《詩經》的「有豬白蹄,烝涉波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意思是說白蹄的豬跑到水裡,月亮靠近畢星,傾盆大雨就下個不停。「將久雨,則豕經涉水波」。福建的民諺說「烏豬過溪要下雨」,遼寧遼陽也說「豬渡河,來朝雨兒多」。又如「夜半天漢中黑氣相逐,俗謂之黑豬渡河,雨候也」,就是把黑雲在銀河中連綴的景象,說成黑豬過河,並認為那是降雨的先兆。此外,近世水族也有向豬祈雨的習俗,並選多產的、乳頭多的母豬為求雨之用。我認為這些傳統的、民間的信仰,給我們對遼寧紅山文化(公元前 3000–2500年)的「豬龍雕」那個造型提供了一個解釋和根據。【圖片:遼寧紅山文化的豬龍雕】傳說裡,龍也跟雲雨有密切的關係。豬,也因剛提到的原因,作為水畜,被奉為水神,正好是這龍豬兩體合併的最好解釋。

我覺得是家,不是個人,是長久以來我們社會的基本單位。「國家」就是由「家」組成的「國」。至於構成表達「家」這個概念的字的兩個成分,一個是「豕」,另一個是「宀」。《說文解字》說:「家,居也。從 宀,豭省聲。」由於文獻不足,清代《說文》注者段玉裁,懷疑這個家字的字源。自從發現甲骨文後,這個懷疑就顯得沒有什麼根據了。古文字家唐蘭認為甲骨文家字裏的 (豭,即牡豕、公豬),「像牡豕之形,故並繪其勢」。他又說:「牡豕為豭,故當為豭之古字」。另一位古文字專家孫海波也認為「 像牡豕之形而畫勢於其旁即豭字之初文。」所以《說文》說「豭,牡豕也。從豕 聲」,雖未明言「從豭」,亦跟甲骨文的家字從(牡豕)吻合 。

甲骨文家字,在宀下面有從 (豭)、從 (豕) 兩種寫法,然後慢慢地統一為從後者的 (豕),另一方面, (豭)也接著被雙音詞「牡豕」所代替。孫、唐兩人的分析,在四十年代初得到聞一多有力的支持。在《釋 》裡,聞一多詳述他的精密探索和推論,釋解了甲骨文裡以豕字為中心的 、 、 等多個同源字。

商代時,無分上下貴賤,都泛稱居宅建築為室,而不稱家。古文獻有時在室字前加上適當的形容詞以強調其華貴或特殊用途而已,例如「太室」、「瓊室」等。至周代,一般人仍稱居所之為「室」,如《詩經》裏的用法。至於《左傳》的「女有家,男有室」和《孟子》的「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其中的「室」、「家」同文對稱,「男有室」的「室」,應是母系時代的遺詞,反映當時男子午夜走宿女方,而「女有家」的「家」,則是父系時代男人成為一家之主後的說法。古代的「家」,不是日後一般人的「家」,而是家族「家」,是一個較大的群體。直到春秋戰國時,卿大夫才能有家,所謂千乘之國,百乘之家。古今語意,常有這種差別。例如《堯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裏的「百姓」,指的是百官族姓,不是今天的「老百姓」,而是一國之中許多個貴族宗族的總稱。

作為「家庭」的「家」出現較晚。家字在《論語》出現十次,作「家庭」的「家」只兩次,如《論語》「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家字與邦字對稱;在《孟子》出現廿一次,作「家庭」的「家」十次,如《孟子》的「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較之孔子年代作為「家庭」的「家」有了顯著的增加。

然而家字在甲骨文裡則至少出現了4次作祭祀場解的用法。清人吳大澂已注意到家字的這個焦躁的祀場義。當代的學者,大都接受殷人祭祀祖先的場所稱「家」這個說法。既然家字在商代不是人家所居的房子,家字裏的「豕」就不能說成的人的住宅裏兼養的豬。那麼為什麼創造家字時選用「豕」這個構件呢?

卜辭的「豕」是包括野豬在內的。例如「逐豕」、「隻豕」都是指追捕和獵獲野豬,有時候在 (豕)穿上一枝箭,寫成 (彘),以加強所標示的是獵物。我們的祖先都經歷過畋獵階段,定都熟識野豬的性格和生理特點,肯定它的勇猛和繁殖力這兩方面的優越性。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它被選作祭祀祖先的犧牲珍品,和終於與宗族概念拉上關系。野豬的這兩個優點,在東西方文化裡都被肯定。它的繁殖力固然不在話下,至於特別為人欣賞和敬佩的勇猛也不乏記載。據報道,為了遊客的安全,杭州的警察,最近要動用衝鋒槍去處理近郊的野豬。古代西方對它早就有關於它的勇狠善鬬的敘述。在古代希臘,年輕人在我們所謂加冠前,必須徒手跟一頭雄性野豬搏鬥。《奧德賽》The Odyssey 裡就講了尤利塞斯 Ulysses 年輕時所經歷過這樣的考驗。看來,當我們祖先進入男權社會後,一定也很重視雄性野豬這種勇猛善鬥的特性。從選作祭牲,到進而為家字裡富有象徵意義的構件,正好反應這個史實。

無疑,豬的繁殖能力強 ﹣ 從另一角度看是豬之所以為財富標誌 ﹣ 也應是它被選為家字的構件的理由之一。但要強調的是,代表這個繁殖性的,首先是公豬而不是母豬。俗語說得好:「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這些都說明為什麼甲骨文的家字原來是從(豭,雄豬)的。

【附言:這次講座後幾個月,在另一篇拙文裏,提交明年召開的一個古文字會議。在該文裏,我把對家字的原始語義,作了一個新的蠡測,把它推到商代殷人卜辭之前,認為那時候「家」跟「牢」一樣,都是為祭祀而專門飼養牲口的,是時「家」雖然還沒有字代表,但作為特殊圈養祭祀用的豬的柵欄應已存在,而且比圈養祭祀用的牛羊的「牢」還要早。】

http://yau.levieuxforgeron.com/Chinese/cochon2007/index.htm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