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台山文化名人大救援遺址步道

烽火歲月的奇蹟之路

寶安、南山、龍華三區交界處,坐落著一座英雄山。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華南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前身)開闢的根據地。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之後,中共中央指示華南地區黨組織和遊擊隊,不惜一切代價將滯留香港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營救回內地,陽台山就是他們曾經隱蔽逗留的大後方。

深圳西部最高峰陽台山,不僅擁有驕傲的革命歷史, 而且山澤水潤,風光秀美。陽台山文化名人大營救遺址步 道一路串聯起這些湖光山色和紅色遺跡,讓腳步在輕快的假日和深沉的記憶之間流連忘返。

行走指南
陽台山的健行路線豐富多樣,可以走土路,走綠道,也可以溯溪。如果帶著小孩或老人, 可以從大浪出入口進,環水庫悠遊漫步。陽台山文化名人大營救遺址步道是陽台山的經典半 日行路線,賴屋山水庫和冷水坑水庫串聯其首尾,沿途眾多的溪澗、潭池、溝谷、跌水構成 了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同時,多個與大營救相關的革命遺址及其相關資料展覽、向遊人講述著創造歷史奇跡的文代名人大營救故事。

路線長度 :6.8公里
健行時間:3小時
路線難度:★★☆☆☆

交通指引
大救援廣場
週邊公車站:陽台山東地鐵站站
週邊地鐵站:6號陽台山東站A口
冷水坑水庫出入口
週邊公車站:元芬小學站、光浩工業園區
週邊地鐵站:6號線元芬站C口

 

在〈陽台山文化名人大救援遺址步道〉中有 1 則留言

  1.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

    1938年,國民黨開始限制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茅盾、柳亞子、司徒慧 敏等文人、學者、藝術家及愛國民主人士紛紛從內地去往香港,香港成為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的孤島。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許多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處境艱難。日軍不僅封鎖交通出口,還實施宵禁政策,在天黑之後上門搜查,這些文化人士只好不停地搬家躲藏, 但又無法離開香港。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開闢了大嶺山、陽台山抗日根據地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東江縱隊前身)立即採取行動,建立聯絡站,開闢交通線,展開對文化 名人的救援行動。

    從1942年1月起,遊擊隊開始實施營救計畫,將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扮作難民撤離香港。 1月11日清晨,首批文化名人離開九龍,越過日軍封鎖線,於1月13日安全抵達根據地。陽台山腳下的白石龍村是文化名人在東江遊擊區的第一個落腳點。隨著文化名人陸續撤離香港,遊擊隊領導決定在陽台山深坑、燕窩和楊美村的泥坑搭建草寮,幫助文化名人 進行隱蔽,並在安全條件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將他們轉移到後方。

    整個營救行動歷時近200天,共從當時日本佔領下的香港營救出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共800餘人以及英、美、印籍國際友人100餘人。文化名人大營救行動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威望,保護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他們在革命勝利後,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 重要的貢獻。

發佈留言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