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湖客家民俗步道

探索血脈裡的傳統與文化

鶴湖客家民俗步道位於龍崗區,南起被稱 為「客家第一圍」的鶴湖新居(龍崗客家民俗博 物館),經龍園路,抵達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座 以「龍文化」為主題的公園——龍園公園。在龍園公園內,經五龍亭、回龍橋、遊龍驛等景點,止 步於龍園公園北門,全長約2.6千米,是一條富含客家文化底蘊又不乏自然園林景觀的“短而精” 的歷史文化步道。

行走指南
鶴湖客家民俗步道由龍園路串聯起了鶴湖新居(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和龍園公園兩個 文化景點。不到3千米的長度,卻連接著200多年的時光,從斑駁的過往一路走到鮮明的現在。

鶴湖新居是客家人羅氏一族在龍崗的聚落,是其開拓深圳東部地區的歷史見證。歷史民俗愛好者可以走進博物館,行走在灰磚青瓦的屋簷下,探訪一間間老屋,感懷客家先人勤 勞質樸、開拓奮鬥的精神。

出鶴湖新居,西行至龍園路,再沿著龍園路向北走大約10分鐘,就到了龍園公園。由公園南門而入,九龍廣場、五龍亭、回龍橋、遊龍驛等眾多以「龍」命名的景點散落左右, 龍崗河則在回龍橋下靜靜流淌。過了回龍橋,便到了步道終點——龍園北門。此外,也可不走回龍橋,而是從回龍橋旁向西行,經過遊龍驛,到龍園西門結束。

邊走邊看
鶴湖新居(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
鶴湖新居,又稱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於1817年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鶴湖新居為羅氏家族聚居地,先後經過羅氏家族三代人擴建,目前佔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 共300多間房屋,最多時有將近1000人在此居住。博物館內陳展內容涉及龍崗客家的歷史沿革、民間風物、風土人情等方面,被譽為「記載客家人發展史的活化石」「客家建築藝術 的結晶」

資料來源:山海連城

 

在〈鶴湖客家民俗步道〉中有 1 則留言

  1. 鶴湖新居與羅氏家族
    明清時期,南遷的客家人在現在的深圳地區先後建造了大大小小的圍屋,其中位於龍 崗的鶴湖新居是現今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圍屋之一,它由羅氏家族歷經三代人50多年的 努力而建成。因原址地處鶴湖山,取名鶴湖新居。鶴湖新居內圍建成時間是清嘉慶二十二年 (1817年),外圍建成時間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數百年來,這方幽靜的天地世代棲 居著羅氏族人。

    據記載,羅氏祖先從中原一路南下,經江西再到粵東,不斷南遷。在清代乾隆年間,鶴 湖羅氏的開基祖羅瑞鳳從興寧遷至龍崗一帶,秉承「公平交易、童叟無欺」的原則,以經商 謀生。幾十年後,羅瑞鳳的兩個兒子成了他的得力幫手,羅氏父子以“瑞合”為商號,開釀 酒作坊、糖寮、榨油坊等,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羅氏家族完成了資本積累,發展成為當地望 族,被稱為“龍崗羅”“鶴湖羅氏”,如今的羅瑞合村也是因羅氏家族和其創辦的商號得名。

    鶴湖羅氏從初到龍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羅氏族人崇文重教,在歷史上,從 鶴湖新居走出了不少英傑才俊。在相對和平的年代,羅氏家族陸續培養出20多名士大夫, 清道光年間禦賜的匾額「大夫第」,至今仍懸掛在新居祠堂正門上。在時代變革的浪潮中, 鶴湖羅氏借助自身家族的影響,以羅秋航為首的羅氏子弟積極投身於革命運動,之後又審時 度勢,聯合週邊幾大家族,創辦聯合製公司,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羅氏族人相繼走出圍屋,子孫遍布海內外,但鶴湖新居卻始終是他們問祖尋根的 原點,更是他們的精神棲息地。鶴湖羅氏是龍崗客家乃至南粵客家成功創業的典型,其家族 發展歷程、傳統觀念、創業經歷等,對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發佈留言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