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在黃昏辦婚禮

古代人都在黃昏辦婚禮 全因「掠女」駭人陋習

婚禮大家都參加過,但你知道「婚禮」一詞在古代寫作「昏禮」嗎?古代把兩性結合的儀式稱之為「昏」,這個字代表的意思是黃昏,古人都在即將天黑、光線昏暗的時候舉行婚禮,這和以前一個驚世駭俗的恐怖陋習相關!

根據《梨視頻》報導,關於婚禮最早的記載出自春秋時期的《禮儀‧士昏禮》,「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為什麼古代人都要在太陽下山時舉行婚禮呢?這其實來自古代「掠婦女」陋習,男子會先將女子打昏,再悄悄將婦女偷走。而這種掠奪行為需要黑夜作為掩護,所以說最早的結婚其實就是「搶親」。

此外,「拜高堂,拜天地」也是古代婚禮常見習俗。拜高堂最早出現在唐朝,當時將新娘拜見公婆稱作「拜堂」,並且是在婚禮第二天才進行。到了北宋演變為新婚夫妻先拜祭祖先、行「合卺禮」,待第二天五更,新娘將鏡子擺在桌上拜也稱為「拜堂」。直到南宋才演變為新郎婚禮當天掀開新娘蓋頭,開始拜堂,並一直延續至今。

什麼是「合卺禮」呢?就是現在所說的「喝交杯酒」。此項婚禮習俗來自周代,是指新婚夫婦在洞房中共飲的合歡酒。「巹」是指將葫蘆剖成兩半用來盛水的瓢,由於巹的味道苦澀,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瓢飲酒,取其同甘共苦的深意。到了宋朝演變為交杯酒,用彩紙將兩個酒杯連接起來,象徵夫妻一體;飲用後將酒杯扔到床底下,若酒杯剛好一仰一合,象徵夫妻幸福美滿,是大吉大利的好兆頭。

另外還有古代稱為「合髻」的結髮,新婚夫妻各取一段頭髮綁在一起,取其永不分離的美好含意,但只限於第一次結婚使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柴火燒春雞

熱騰騰荔枝柴燒雞,是在附近的大棠有機生態園剛剛燒起,十五分鐘前才出爐,一上碟已滿桌熏香。
他們選用了大小適中的鬍鬚雞,放進大瓦缸中,以荔枝柴吊燒二十分鐘,便告出爐。一個大瓦缸才燒八隻雞,市區寸金尺土,沒食肆會花地方擺大瓦缸,只有鄉郊,有的是空地,於是一排瓦缸,一列燒雞,實在是香港少有的風景。
此雞一定要手撕、現吃,撕開雞脾還冒煙的狀態,一隻雞好不好吃,先撕塊胸肉嚐嚐,雞胸不「鞋」,就是上品

從遠足徑看香港軍事史

當我仍未踏足麥理浩徑時,一直以為它只是一條香港最有代表性的遠足徑,作用就是供市民郊遊。2007年走畢整條麥徑,再翻看其歷史,發覺殊不簡單。

1979年初,第25任港督麥理浩下令駐港英軍開闢此徑,只花了約九個月,當年的10月26日正式啟用。是年3月29日,即麥理浩徑落成前約七個月,麥理浩到北京會見鄧小平,得知中國一定會收回香港,香港問題正式出現。

麥理浩徑的開闢和英國向中國「摸底」,差不多是同時進行。麥理浩徑啟用初期,主要用作訓練英軍。據說當時的英軍必須在24小時內走畢全程,最快的尼泊爾軍只用了12小時多。1984年後,一切已成定局,麥理浩徑的民用性質才日益擴大。之後陸續開闢非軍事的衛奕信徑、鳳凰徑、港島徑,以及多條郊遊徑。

只要我們拿麥理浩徑的地圖一看,再走畢全程,沿途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麥理浩徑是有意識地將新界東西及九龍半島以北的各個制高點,包括西灣山、牛耳石山、雞公山、馬鞍山、獅子山、大帽山等連成一線,即把新界切成兩半,而第五、六段更有二戰時留下的許多仍可使用的碉堡和軍事建設。麥理浩徑根本就是一條軍事防線。防誰?當然是防中國。邊界是第一線、麥理浩徑是第二線、維港是第三線。英國當然不會輕易與中國開戰,但作兩手準備,可謂深謀遠慮。一旦形勢需要,或可拖延數天,換取外交、撤僑、銷毀文件、轉移機密等的時間。不過,在此必須強調,以上只是我的觀察和推測,正確與否,須留待他日歷史解密。

要了解香港,必須了解本地的軍事史,遠足徑絕對是上佳的教材。學校有鼓勵學生參觀海防博物館(前身為鯉魚門海軍基地,其軍營現為鯉魚門公園渡假村)及其他炮台,大都只是看看大炮,拍拍照而已,從來沒有介紹英軍的整個防禦體系:維港東的鯉魚門海軍基地與九龍半島東的魔鬼山炮台(近衛奕信徑)互相配合(即《三國演義》中常說的「互為犄角之勢」);維港西的昂船洲海軍基地與港島西的龍虎山炮台(近港島徑)互相配合。這個防禦體系主要是根據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情況而建,故在1941年日本入侵時全無作用。學校的歷史科教師,帶學生參觀時,有多少會知道?又有多少會向學生講解?博物館內的解說又是怎樣?恐怕還是指定動作:看看大炮,拍拍照。

香港的中西歷史課程,軍事史,尤其是戰術運用、部署等是被刻意迴避的,講解戰爭時只重前因後果,搏鬥的過程被刻意淡化。這對製造服從而愚昧的順民大有幫助。

2013年5月10日《成報》「海納百川」中的「橫眉青鋒」專欄

「後庭花」為什麼是亡國之音的代稱?

「商女猶唱後庭花」是為千古絕唱之一,讓人聯想「後庭花」為亡國之音的代稱。為什麼它是亡國曲呢?要從《後庭花》產生的背景——十里秦淮石頭城都說起。

秦淮河是長江下游右岸的一條支流,大部分河段流經南京市境內,在城東南通濟門外九龍橋處分為內、外兩支,之後在西水關外又合流,向北經過石頭城,在三汊河匯入長江。內秦淮長9.6華里,因而被稱為「十里秦淮」,是秦淮河風情的精華所在,也是南京的風致之一:

十里秦淮勝,偏能悅客遊。
家家憑水檻,處處上蘭舟。

簫鼓時相應,壺觴夜不休。
絕憐城郭裡,弭棹得臨流。

上面這首《夏日泛舟秦淮》( 明·盧龍雲)以家家水檻、處處蘭舟、簫鼓壺觴不夜城描述了「十里秦淮」的水色風景和歡鬧情致。唐代詩人杜牧夜泊秦淮河時,幽幽蕩蕩的後庭花曲調伴歌聲,隨風送入他耳中。一詩《泊秦淮》,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在悠悠秦淮的歷史長河中反射一朵凋萎的亡國花影,千古長嘆。

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區性河流,城內的繁華蜿蜒秦淮河兩岸;南京則是中國南方的京城,東吳、六朝和明朝都曾建都於此。它的歷史上溯戰國時代,楚威王滅了越國之後在此建立了「金陵」邑。三國時代東吳孫權在金陵舊基上建設「石頭城」作為稱雄的霸基。當時石頭城位在清涼山丘上,西部峭壁險踞成了天然屏障,是控制秦淮河入長江的要塞。到了南北朝時代,石頭城是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京都、歷史舞台,兵家必爭之地。

「後庭花」的典故就出於南朝時代的陳朝(公元557年—589年)亡國之君——陳後主,《玉樹後庭花》原曲出自於他之手。陳後主陳叔寶在位七年(公元582年—589年),他通文學音律卻耽於酒樂,不思朝政,刑罰酷濫,牢獄常滿。他又縱慾淫樂,寵幸貴妃張麗華等嬪妃,還有跟從的美貌麗服巧態婦女千餘人。

據《南史》記載,張貴妃非常聰慧,容色端麗有神采,顧盼之間,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她髮長七尺,鬒黑如漆,光可鑒人,映窗姿影飄若神仙。她善於察言觀色,投後主之所好,又工於巫術,假鬼道迷惑後主。後主怠於政事之時,就倚靠軟墊中,讓張貴妃坐在膝上共決朝政。張貴妃聰明擅耍心術,成了後主得力的內外助手,又進譖言擊退大臣,牝雞亂政,滿朝安排外戚,收受賄賂,賞罰無常,混亂了朝政綱紀。

陳後主有了「助手」更是荒廢朝政,歌逐色,在光昭殿前起建臨春閣、結綺閣和望仙閣等三大寶閣,閣高數十丈,房室數十間,都選用上好沉檀香木來裝設窗牖、壁帶、懸楣、欄檻,並裝飾上金玉珠翠。這些樓閣外施珠簾,內設寶床寶帳,閣裡充滿稀世的瑰麗寶物,近古未有。閣樓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遍植奇樹和花藥。每當微風徐來,拂過三座寶閣,帶起陣陣香氣吹拂達數里遠。

陳後主自居臨春閣,寵妃張貴妃麗華居結綺閣,另外龔、孔二貴嬪則居望仙閣,其間有小道相連通。定時還有其他受寵的嬪妃來遊。後主不時在閣裡和賓客、貴妃遊宴,並令諸貴人、女學士和陪伴遊樂的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他特愛豔麗的詩詞,每一得之就譜上曲調,作出新聲。新歌曲作成時,選出具有姿色的宮女千百人來習唱,且分部輪流唱,歌聲連綴不歇,樂而不絕,大抵都是讚美他的張貴妃、孔貴嬪容色的靡靡之音。其中就有《玉樹後庭花》,有辭句映曲名:「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 ,辭意輕蕩,樂音哀傷。

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發兵伐陳,前方軍情傳到了石頭城時,陳後主並不以為意,他憑藉石頭城控長江天險的絕佳位置,毫不把楊堅軍隊的進擊放在眼裡,只顧縱酒宴樂,仍然和寵妃張麗華等玩樂不輟。他仗恃著石頭城的鞏固歷史,奢言「王氣在此……來者必自敗」(《南史‧陳本紀下第十》)。陳後主為何敢仗恃此地的「王氣」而自我麻醉呢?《金陵圖經》對南京的「王氣(帝氣)」有一段歷史記述:「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昇州沿革》引《金陵圖經》)

雖然據有「王氣」之地,但是本人不修為甚至反其道而行,上天的庇蔭也要離他而去,福氣也隨之告終。連續幾個月,陳後主一直收到敵兵來攻的情報,但他還不清醒。不僅如此,當陳國出兵迎戰時,他還為寵妃張麗華作《玉樹後庭花》,仍然貪歡不醒。不久就到了公元589年1月20日這一天,這是陳國覆滅的日子,隋軍攻克陳國石頭城,張貴妃隨後主俱入井中躲藏。隋軍出城後,晉王楊廣命部下把張貴妃斬於青溪中橋,陳朝也覆滅了。

後世因而以《玉樹後庭花》簡稱《後庭花》為亡國之音的代名。「狎客淪亡麗華死」,「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epochtimes.com)

中國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是指中國本土關於愛情的節日
對於中國情人節,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
二是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
三是七夕節 (七姐誕,農曆七月初七)
元宵節、上巳節、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感興趣的節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
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的專屬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與愛情關係不大,於近代才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青樓」的原意可不是指妓院

然而,青樓原本的此意並非如此。青樓一詞,原意為“青漆粉飾之樓”,起初所指,並非是妓院,僅僅是比較華麗的屋宇。如《晉書·麴允傳》:“南開朱門,北望青樓。”邵謁《塞女行》:“青樓富家女,才生便有主。”

“青樓”最早是指帝王的住所。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齊武帝於興光樓上施青漆,謂之青樓”, 故三國時曹植有詩云:“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隨後則又演變為豪門高戶的代稱。大抵都是因為“青樓”的豪華精緻。故而,在漢魏時期,青樓一詞應是褒義。

那麼“青樓”如何又成了煙花之地的代名詞呢。最早稱妓院為青樓則出自南梁劉邈的《萬山採桑人》一詩,內有“娼女不勝愁,結束下青樓”。按照當時人們對“青樓”的定位,後人對句中“青樓”的理解當是錯誤謠傳的,詩中的“倡女”一詞也絕非是指後世理解的娼妓,而是當時貴族家庭滕養的娛樂工作者。

然而,大約是這個誤會太過美麗,終究還是流傳下來了。且“華麗的屋宇”與豔麗奢華的生活有些關係。所以不知不覺間,青樓的意思發生了偏指,開始與娼妓發生關聯。唐代之後,偏指之意則成了專指,專指煙花之地。此後的文人墨客們便以訛傳訛,皆稱妓院為“青樓”了 。

從此後,“青樓”成了獨具魅力的場所,孕育出了風流嫵媚的“青樓文化”。

輕讀“青樓”二字,其實會不自覺間忽略掉她的不妥之處,首先想到的竟是她身上濃濃的書香墨影,若將她喻做人,必是一名充滿了書卷氣的美麗少女,手把花鋤,輕移蓮步,時而托腮凝眸,時而香口成句,往來俱千古名流,去則影蹤飄渺,疑非凡間女,莫是仙山客。

如此好的感覺,大抵是因為唐宋文人對“青樓”的狂熱。文化人多“狂”而“放蕩”,有名的文人更顯如此,他們沉侵在“青樓”女子的溫柔之中,沉醉於“青樓”文化之中,與她們心神交乳。這無可厚非,因為唐宋風流,“青樓女子”亦不可小覷,絕非是後世普通娼妓可比。她們往往品貌雙絕,才華橫溢,很多比之當世才子亦不落下風。

在此溫柔鄉里,傳誦出了多少千古名句,以唐宋猶為絕佳,數不勝數。

在唐代文人中,白居易的青樓詩最多,共有30首,除了“何處春深好,春深妓女家”、“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李娟張態一春夢,週五殷三歸夜臺。虎丘月色為誰好,娃宮花枝應自開”等詩句外,尤其是長詩《琵琶行》,青樓歌女的哀怨悽婉的琵琶聲,竟然令江州司馬淚溼青衫!

寂寞青樓,風觸繡簾珠碎撼。月朦朧,花暗澹,鎖春愁尋思往事依稀夢,淚臉露桃紅色重。鬢欹蟬,釵墜鳳,思悠悠

青樓薄倖,已分終難偶。尋遍綺羅間,悄無個、眼中翹秀。江南春曉,花發亂鶯飛,情漸透。休辭瘦。果有人相候。醉鄉路穩,常是身偏後。誰謂正歡時,把相思、番成紅豆。千言萬語,畢竟總成虛,章臺柳。青青否。魂夢空搔首。

如果說哪位詞人和青樓情緣最深,當屬北宋著名詞作家柳永,柳永生在一個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統訓練,養成功名用世之志 ,然而,他一旦出入“秦樓楚館”,處處留下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嘆,接觸到“競賭新聲”,浪漫而放蕩不羈的性格便顯露出來,因此,青樓成了他常去之處。科舉落第後,柳永沉溺煙花巷陌,都市的繁華、歌伎的多情,使柳永彷彿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連去世後亦是他的青樓摯友們為其料理後事。

然而隨著北宋程朱理學的興盛,青樓文化日漸式微,另一位同樣流連青樓的婉約派詞人秦觀的“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彷佛成了青樓文化最後的絕唱。

餘下元明清甚至於民國,禮教更嚴,女性貞潔觀變得非常極端,青樓猶在,佳人尚歡,然而曾經奪目的青樓文化畢竟已逝,幾百年竟再未出現才貌俱佳、人品高潔的上品花魁,餘者不過淺淺絲竹歡場,即使一度聲名大噪的清末名妓賽金花也究竟是不堪入目的。

曾經璀璨奪目、風流文藝的青樓文化到底是消失了,我欣慰於青樓肉慾的離去,還是十分可惜那逝去的才情嫵媚。

青樓長河裡的旖旎春情 (aijianggu.com)

 

古代「姓」「氏」有區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的伏羲時期已開始。中國姓氏龐雜繁多,據《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從古至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多達2.4萬個。這些姓氏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有的已消失於歷史長河中,有的則經過世代傳承延續下來,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個姓氏。

不過,在我國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各有不同含意,而「姓」是比「氏」更早在歷史中出現。

「姓」的本意是女人所生的子女,在上古時代,人類還處於母系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著母親的「姓」而改,也可以看出上古八大姓中,姬、姒、媯、姚、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或有女字的。

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開始跟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

不過,一般只有貴族才會有「氏」,並以國名、邑名、官名等作為命名。例如:秦始皇嬴政,嬴是他的姓,趙是其氏,而趙氏的出處,便是因為其祖先是從趙國來到秦地的。而楚莊王羋旅,羋為姓,熊為其氏,旅為名;而熊的出處,是從以官職「酓」而來,酓在文獻中常被替代為同聲假借字「熊」。

「姓」代表氏族的血統,稱為族姓,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而發明的相應識別標誌。「氏」則是古代貴族標誌與宗族系統的稱號,從夏朝中期開始「氏」成為「姓」的支系,表示功勳和地位。當時部落的大團體,裂變成了若干小團體,出於相互交往中識別的需要,這些小團體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時,獲得了一種與地域有聯繫的新標誌—姓。

姓」產生之後,是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一個人的後代,「姓」相同,但會出現幾個「氏」的情況。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作為「氏」的命名,因此會出現姓不同,但氏相同的現象。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與另一氏族的人區分開來。但在一個氏族內部,為了區分彼此,又出現了只屬於個人標誌的「名」。在社會交往中,無論哪群人在自己內部只用「名」就可以區分彼此,但若與另一氏族的人交往,僅稱「名」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與自己的「名」結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區別他人。

中國公安部2021年2月8日發布的2020年「百家姓」排名表。

中國公安部2021年2月8日發布的2020年「百家姓」排名表。

順便一提,根據中國公安部2021年2月8日發布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截至2020年底的「百家姓」中,王、李、張、劉、陳名列前五,五大姓氏人口總數佔全國戶籍總人口的30.8%,緊接下的另外五個姓是楊、黃、吳、趙、周。根據資料,「前五」排名位置自2007年起,至今保持不變。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category/70446-%E6%AD%B7%E5%8F%B2%E9%95%B7%E6%B2%B3

武則天與狄仁傑關係非比尋常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位,並以不畏權貴著稱。

長壽元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還將他們逮捕下獄,根據當時律法規定,承認謀反之人可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來俊臣得到口供後,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

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先寫上自己冤屈情形,再塞進棉衣內,拜託獄吏送回家中,負責看守的王德壽並未起疑,遣人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

武則天決定召見狄仁傑,並親自審問謀反案,武則天問:「你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則回:「如果我不承認造反,早就死於酷刑了。」,武則天遂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

神功元年,狄仁傑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不久後,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台御史大夫;聖曆元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負責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

久視元年,狄仁傑進拜內史,跟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文武百官大多駕車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恩寵冠絕當朝;同年9月,狄仁傑病逝,終年71歲,武則天廢朝3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神龍元年,唐中宗復辟,追贈狄仁傑為司空;景龍四年,唐睿宗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狄仁傑不但得到李氏皇族認可,更得到武周朝廷重用,狄仁傑是心向李氏皇族的,但武則天取代李唐王朝自立時,他並未站出來公然反對,只在心中有所期許,這點武則天是明白的;照理而言,他們2人算是水火不容,卻達到高度默契,並在任職期間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

史學家分析三大因素:首先是同鄉之情,兩人都是來自山西并州,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狄仁傑是睿智之人,他早知武則天逆鱗為何,所以他能避免引來殺身之禍,武則天也不和他談論敏感話題,兩人之間只談朝政之事。

最後一點是武則天善於用人,她知道狄仁傑的能力,重用狄仁傑更能展現自己胸襟,亦能籠絡士大夫的心,更有利於穩定大周朝局。

他們兩人亦是君臣亦是朋友,甚至有惺惺相惜之感;狄仁傑死後,家人為他收拾遺物時,竟在狄仁傑書房中發現一道密摺,武則天批文只寫了8個字:「朝堂之事,與卿推心。」,由此可知兩人關係非比尋常,異性君臣竟到了推心置腹的程度,還能看出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寵幸和信任。

狄仁傑也沒有辜負這份信任,很多決策讓武周國力更加強盛,雖然他推薦張柬之等人登閣入相,最後順利推翻武氏政權,這也是他堅持本心之舉。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古代房價太驚人

白居易也是租屋族!古代房價太驚人 高到宰相都買不起

現代許多人的夢想就是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然而房價高漲,想要實現這個願望就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但你知道嗎?在古代也不是人人都買得起房子,有些朝代的房價甚至高到連宰相都買不起,不少有名的詩人、政治家在年輕時也曾當過租屋一族。

根據《百度網》報導,目前古代中國發現最早的不動產交易在西周,有人用1300畝的土地換了一百多串貝殼、2塊玉和一件鹿皮披肩,雖然是用以物易物的方法,難以估算土地真正的價值,但從交換的物品來看,當時的土地價格算是便宜的。

到了漢朝房價還算正常,在發達的漢中地區,普通居民的年收入大約落在2500錢,而據《居延漢簡》記載的西漢居民家產清單來看,一般家庭的房子值1萬錢,在大城市也有值7萬錢的房子,因此漢朝普通老百姓想在發達地區買房子確實有些困難,但不至於貴得太離譜。

而唐朝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快速,房價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據《舊唐書》記載,唐朝4618名退休官員中,只有1996人有自己的房子住,其他人不是租屋就是居無定所,詩人白居易一生做官,仍舊租房20年,直到50歲才在長安買下第一棟房子,連政府官員這種高收入群體買房都很困難了,普通老百姓更是遙遙無期。

有了唐朝的經濟作為基礎,宋朝是商業最發達的時期,再加上當時人口密度高,房價也來到了最高點,宋代翰林學士王禹偁曾在《李氏園亭記》寫道:「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意旨首都開封一尺地、一寸土的價格勘比黃金,南宋理學家朱熹也提到「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亦是賃屋」,表示百官都買不起房子,就連宰相這樣的大官也要租屋。

北宋文學家蘇轍也是到了晚年才終於有能力在開封買房,據傳總共花了9600貫,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月薪也才3貫到5貫不等,簡直可以說是一輩子都買不起房子。不過這樣恐怖的情況到了明、清兩代就逐漸緩和,房價比起宋朝都便宜許多,老百姓只要努力賺錢、存錢,不下幾年就有能力買下一棟房。

 網推 (chinatimes.com)

古人過年返鄉超艱辛

農曆春節假期已經開始,不少到外縣市工作、念書的人紛紛返鄉過年,每到這個時候經常會傳出國道塞車、車票難搶的新聞。然而古代的交通比現在更不發達,回家的路程自然比現代人還要更艱辛,究竟古人想回老家要花上多少時間和金錢呢?

根據《梨視頻》報導,古代中國是小農社會,大多數人一輩子在家務農,再加上當時社會受儒教影響深遠,重視「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遊」等觀念,外出遊學、工作的人不像現代一樣多,因此古代的返鄉人潮也不多,不會出現人擠人、塞車等狀況。

然而古代交通比較落後,許多地方的道路不通,所以古人返鄉還是比現代人更艱辛,在影視作品中雖然經常看到古人騎馬、搭乘馬車的畫面,但那時候的馬車並不像現在的火車、汽車,有冷氣、暖氣還可以避震,只要坐一小段路,乘客就會被震得頭暈、渾身不舒服,而且路費也相當昂貴。

在唐朝馬車一天可走35公里左右,收費標準為馬負重50公斤、每走50公里收費100文,走山路則要120文,若是回家一趟共300公里,算上休息時間得花10多天,路費總共需要600文,再加上路途中的食宿費用,至少得準備一兩銀子;但按照唐朝的薪資標準,九品芝麻官一個月的薪水不超過半兩銀子,如果過年要搭馬車回家,就得縮衣節食大半年。

不過坐馬車其實是達官貴族專屬的,普通人只能搭乘人力車、騎馬,甚至靠自己的兩條腿走路,歷史上,李白要從長安回到四川江油老家過年,路途長達900公里,其中300公里是平路,剩下600公里則是山路,只靠騎馬和走路的話,時間就要花費一個月,單趟路費則要12000文,換算成新台幣約為13萬,按照李白在翰林院的薪水來看,回家一次就要花掉他三個月的薪水。

因此在古代「水運」更受歡迎,走水路一天約25公里,同樣300公里的路程,逆水時最多需要100文,順水則可以直接打對折,比起陸路便宜許多,是返鄉交通的最佳選擇。

 網推 (chinatimes.com)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