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iphone sim卡

發現大家對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美版iphone sim卡此方面的資訊都挺關注的,小編就此整理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美版iphone sim卡相關方面的資訊來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接著看下面的內容。

正文摘要:
IT之家 9 月 21 日消息,維修網站 iFixit 今天分享了對 iPhone 14 Pro Max 的深度拆解視頻,提供了對該機內部的詳細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該拆解顯示蘋果用塑膠墊片取代了美國機型上的SIM卡托盤。 在美國銷售的所有四款 iPhone 14 機型都不再有實體 SIM 卡托盤,而完全轉向使用 eSIM。 雖然標準版 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 可以從背面打開,並且採用了更易維修的設計,顯示幕和背部玻璃面板很容易拆卸,但這些設計變化並沒有延伸到 Pro 版機型。 拆解結果顯示,iPhone 14 Pro Max 還是只能從正面打開,背面玻璃不支援拆卸,該機的內部設計與 iPhone 13 Pro Max 基本沒有變化。 iPhone 14 Pro 機型沒有可拆卸的背玻璃,使得維修費用更高。 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IT之家 9 月 21 日消息,維修網站 iFixit 今天分享了對 iPhone 14 Pro Max 的深度拆解視頻,提供了對該機內部的詳細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該拆解顯示蘋果用塑膠墊片取代了美國機型上的SIM卡托盤。

iPhone 14 Pro Max 的 SIM 卡塑膠墊片

在美國銷售的所有四款 iPhone 14 機型都不再有實體 SIM 卡托盤,而完全轉向使用 eSIM。 拆解結果證實,蘋果並沒有將拆除托盤后騰出的內部空間用於其他元件或增加功能,而是用一塊方形的塑膠片填補了這個缺口。 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所有的iPhone 14機型在這個空間裡仍然配備有SIM卡托盤。

IT之家瞭解到,iFixit 提供了iPhone 14 Pro Max主機板的特寫圖片,上面焊接了更快的A16仿生晶元和高通的驍龍 X65 數據機,後者可提供 5G 和衛星連接功能。

雖然標準版 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 可以從背面打開,並且採用了更易維修的設計,顯示幕和背部玻璃面板很容易拆卸,但這些設計變化並沒有延伸到 Pro 版機型。 拆解結果顯示,iPhone 14 Pro Max 還是只能從正面打開,背面玻璃不支援拆卸,該機的內部設計與 iPhone 13 Pro Max 基本沒有變化。

iPhone 14 Pro 機型沒有可拆卸的背玻璃,使得維修費用更高。 在沒有 AppleCare + 的情況下,蘋果商店對 iPhone 14 Pro 機型的後玻璃破裂的維修收費為 3598 元和 3998 元,而標準 iPhone 14 機型的維修收費為 1298 元和 1548 元。

iFixit 本周早些時候分享了對iPhone 14的拆解,稱讚了該設備更易於修復的內部設計,iPhone 14 和iPhone 14 Plus 是自iPhone 4S以來第一款可以從設備背面打開的iPhone機型。 iFixit 給 iPhone 14 的可維修性打出了 7 分,這是繼 2016 年 iPhone 7 之後的最高分(滿分 10 分),換言之,這是 6 年來最容易維修的一代 iPhone。

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相關閱讀:

美版iPhone 14拿到國內無法使用:沒SIM卡槽

在iPhone 14發佈會中,庫克就宣佈iPhone 14美版今後將不會配備SIM卡槽,只能夠使用eSIM,而且每個iPhone可以申請兩個eSIM號碼,實現雙卡雙待。

但國內的情況來看,中國電信、移動和聯動三大運營商均不支援 eSIM。 所以美版的iPhone傳入國內后是無法使用的。

美版iPhone14仍有SIM卡空間,美版iphone sim卡_互聯百科 (cooboys.com)

中秋節

每年黃曆8月15日即為中秋節。按照黃曆,8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仲秋」之中,因此民間稱為「中秋」。

中秋節還有許多別稱:「八月節」、「八月半」;又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加上這一天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此夜又有許多家庭會團聚一起仰望天空,欣賞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直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了宋朝時,中秋節開始盛行;至明清,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不過,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古時,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均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吃月餅祝福團圓;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闔家團圓。也就是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中秋節的四大傳說
在中國人的眼裡,「中秋節」是個溫馨和睦、極富詩情畫意的節日,這可能和古老的月神傳說故事以及「月圓人團圓」的祥和氣氛有關。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中秋明月的故事。

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土地乾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俱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並嚴令第十個太陽按時起落,造福人民。從此後羿的名字傳遍天下。後來,他娶了嫻淑美麗的妻子叫嫦娥,夫婦倆十分恩愛。

有一次後羿在打獵途中,遇到一位老道士,老道士很喜歡後羿,送給他一包不死藥,並告訴他只要吃了這藥,就能長生不老,成仙昇天。後羿回家後,把不死藥交給了嫦娥,不料,後羿的徒弟逢蒙,心存不良,想偷吃後羿的不死藥,成仙上天。

有一天他趁後羿出門打獵的時候,偷偷溜了回來,闖進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那包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立刻身輕似燕,直衝雲霄,往月宮飛奔而去了。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由於嫦娥奔月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日,於是每年八月十五日,後羿和鄉親們就會在月下擺水果祭月,表達他們對嫦娥的思念,此後世代相傳,人們就把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

傳說之二:吳剛伐桂
當人們抬頭仰望天空,月亮有晃動的黑影,有人就以為那是吳剛在砍伐桂樹,自後吳剛伐桂的故事便開始傳開。

傳說之三:玉兔搗藥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

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於是將兔子送到了廣寒宮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並搗製長生不老藥。

傳說之四:朱元璋藉月餅起義奪取天下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響應起義。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中秋節的由來與四大傳說 | 吳剛伐桂 | 嫦娥奔月 | 朱元璋 | 大紀元 (epochtimes.com)

七夕節

中國傳統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 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與炎夏無關

「七月流火」,非但不是形容天熱的,而且恰恰是形容天氣轉涼的!

「七月流火」一詞出自《詩經‧豳風‧七月》:「農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發,二之曰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黃昏,可見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移,暑熱開始減退,天氣開始轉涼;到九月天就冷了,該準備寒衣,要多穿衣裳了;十一月北風呼呼響,十二月寒氣刺骨寒。粗麻衣服沒一件,怎能熬過臘月寒天呢?可見,「七月流火」沒有天熱的意思。

「七月流火」中的「火」,不是指「火熱」、「炎熱」,而是「毀」的通假字,也應讀「毀」音,指天蠍座中的「大火星」。大火星簡稱火、火星、大火,也叫辰星、商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心宿二」。此星高掛蒼穹,逐漸西移、流墜的時候(「流」,有流動、墜落之意),天氣就開始轉涼了。古人觀察到了這一天相變化,於是就唱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大火星之所以為古人所注目,是因為它是天蠍座中最亮的一顆星,它發出了火紅色的亮光,極為耀眼。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大火星等日月星辰之運行,逐漸摸索出了天相與時令的變化規律,從而以大火星等天相變動,來確定農時,指導當時生活和農業生產。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此明確點出了古人天文知識的普及性,而且「七月流火」一詞,就是與農民生產有關,是農民總結出來的「土語」。

大火星黎明時出現在東方,時令正好是「春分」;日落後看不見大火星在西方,時令恰好在「秋分」。古人對大火星的這一變化規律非常熟悉,於是,很早便設立了「火正」這一官職,《左傳‧襄公九年》中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左傳‧昭公元年》也有類似的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火正」的主要職責就是常年觀測「大火星」的位置變化,「授民以時」,以便安排農業生產。

綜上所述,「七月流火」,它是天氣轉涼的一種信號,是「知暑漸退秋將至」;用來形容夏季天氣炎熱,完全是成語誤用。

【文化百科】 七月流火 與炎夏無關 (merit-times.com)

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號易安居士,宋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西北)人,居濟南。  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 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 後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 今有《李清照集》輯本。 

6月6日斷腸時

距今77年前,也是二戰砲火尚未停歇的西元1944年,在6月6日午夜過後,一場據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多動員的兩棲登陸作戰,於法國科唐坦半島(Cotentin)的諾曼第(Normandie / Normandy)一帶展開,這場今日被譽為自由盟邦與獨裁軸心的終日之戰,正是我們相當熟悉,發生在歐陸西線戰區裡的「諾曼第登陸戰」(Invasion of Normandy)!

早在四年前納粹吞併法國,建立傀儡政權,希特勒魔爪亦恣意在歐陸逞凶,逐步進逼大西洋之際,以美國與英國為首的盟軍,即不斷思索著該如何進行登陸反攻的作戰計畫,更藉由發布最高機密的「D日」(6月6日),來作為挺進西北歐的「大君主行動」(Operation Overlord)開始日,其間盟軍也安排多次的實戰預演。但在西元1944年4月27日於英國沿海的一場模擬演習中,盟軍部隊竟真的遇上了德國魚雷艇的突襲,結果不幸造成638名美軍官兵的喪生,更讓參謀們誤以為D日的情報已經外流,差點就要被迫放棄反攻行動…

所幸,藉由雙面間諜賈西亞(Juan Pujol García)所發動的欺敵策略奏效,用虛構的間諜網迷惑德軍,讓納粹料想盟軍可能意圖攻取挪威、希臘或羅馬尼亞海岸後,並讓柏林高層深入研究子虛烏有的錯誤訊息「堅忍行動」(Operation Fortitude),將重兵佈署於離英國最近的加萊(Calais)之下,結合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丹麥等九個國家的盟軍聯合部隊,總共近三百萬名的軍力,決定以多達九千艘各式船艦搭配英、美菁英空降師的方式,力求能搶灘上岸,插旗據點,準備攻克位於諾曼第的五個重要海灘!

今日不可不知:『六月六日斷腸時』諾曼第登陸! (chientewu.blogspot.com)

 

蒙娜麗莎

巴黎當地時間5月29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常參觀時段,一名喬裝成老年女性的男子突然從輪椅上站起來,沖向館內展出的《蒙娜麗莎》。 “她”先是試圖砸破保護《蒙娜麗莎》的玻璃。 幸運的是,玻璃足夠牢固。 隨後,“她”又拿出隨身攜帶的奶油在玻璃上開始胡亂塗抹。

這一幕,也讓當時的館內其他參觀者目瞪口呆。 一位目擊者在推特上說,當這名男子瘋狂地用蛋糕塗抹《蒙娜麗莎》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發現場,更被不少人用手機記錄下來。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她”

用“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畫”來形容《蒙娜麗莎》並不為過。 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有著“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之稱。

它也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每年,大約有600萬人來到盧浮宮只為看《蒙娜麗莎》一眼。

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遇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她? (msn.cn)

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選自《白氏長慶集》。 行,又叫“歌行”,源於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一。 《白居易琵琶行》:董其昌書。 他的草書很少,且不甚好。 此卷前人曾說是「筆勢縱橫,神氣飄逸,出入張,素之間。 “他自己說”白太傅(白居易)琵琶行,恨不逢張伯高之,余以醉素筆意仿彿當時清狂之狀,白相似不? “現在看來,此卷雖系學張、素,實則姿態秀逸,筆力不足,仍是他自己的本色。

白居易琵琶行_百度百科 (baidu.com)

[embedy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4njze3w84[/embedyt]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