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

中國傳統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 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

在〈七夕節〉中有 1 則留言

  1. 自然天象崇拜
    牛郎織女星象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 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 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 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 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 牛宿的東面緊挨著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 “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 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 陰陽所憑… 日月五緯俱起牽牛; 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 … 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漢書·律歷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 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 “《說文》:”物,萬物也; 牛為大物; 天地之數,起於牽牛; 故從牛,勿聲” 《屍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闢而起畢昴」。。 《天官書》[正義]:“南鬥、牽牛、須女皆為星紀,於辰在醜,越之分野,而鬥牛為吳之分野也”。 《開元佔經》卷61引石氏曰:“牽牛生於列澤之邑,以主越國”。 按:牽牛星是吳、越之地的分野星。 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 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發佈留言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