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施百貨公司結業

華資百貨業​一代神話落幕 先施百貨的百年之路
屹立香港百年的本土老牌百貨公司先施,上星期(15日)宣佈獲中資公司偉祿集團(1196)洽購。先施一代神話落幕,代表了香港華資百貨業結束一重要章節。
顛覆傳統雇女售貨員 先施開啟中國商號的彩色時代
先施公司於1900年由馬應彪創辦,至今已長達120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百貨公司之一。於1930至40年代,在上海更譽為四大百貨公司之首。1972年,先施於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先施」取自《中庸》的「先施以誠」為名,而英文則是 Sincere,為誠實可靠之意,開展華資百貨的新一頁。
為何稱先施為行業先鋒?
因為它是首間推行貨品「不二價」及向顧客發出收據的零售商。
當年馬應彪深明品牌營銷的重要性,是首間設有女售貨員的機構以及向顧客發出收據的公司。有「上等人」之稱的已故藝人梁舜燕在加入演藝圈前,就在先施百貨香水部任「香水皇后」。

傳說當時九龍人為睇女sales,專登坐船過海。先施現任主席馬景煊都印證了這個傳聞:
「我聽聞當年因太多人湧去百貨公司,為控制人流,部份時間要關門。」
華資百貨的興起,與早年中國人備受歧視和地位低微不無關係。有意思的是,四大華資的創辦人皆是澳洲華僑,更是中山同鄉。
19世紀末的香港,傳統華商壟斷的南北行和金山莊,在業務上也逐漸褪色,而擁有外國營商經驗和視野的新一批華人應時崛起。他們覷準香港作為殖民地,無論在法治精神和政治上,也相對穩定之下,以嶄新的想法,仿效外國的百貨業為藍本和零售經營的概念,創辦屬於中國人的百貨公司。

1895年辛亥革命前,馬應彪在澳洲加入興中會,以自己創立的金融公司,協助孫中山籌措經費,至1905年加入同盟會,並任軍需庶務長,追隨孫中山為革命事業奔走。1943年日軍侵華時,馬應彪逃離香港。翌年病逝。

馬應彪之所以創立「先施」,其實是想華人社會有一間明碼實價的商店,實現了他好朋友孫中山口中「以商業救國」的理想,也因此照應了「先施」取名的由來:「經營之道,必先以誠施於人,而取信於人」。
馬應彪去世後,先施落入另一創始人馬永燦手中,馬永燦與馬應彪同屬新會同鄉。
先施第二代掌舵人為馬永燦之孫馬景華,他自1978年起出任先施百貨主席,其妻是永安創辦人郭順孫之女馬郭志清(Joyce Ma),也是Joyce的創始人,與「香港一代時裝女王」。

馬景華(左一)相當支持太太馬郭志清(左三)的夢想
馬景華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在1970年與妻子創立時裝王國Joyce Boutique,為本港第一代的名牌代理商。馬景華2014年離世後,他的堂弟馬景煊接替出任先施主席一職。可惜這位先施第三代,雖曾嘗試力挽狂瀾,積極轉型,但始終未見成績。

60至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當時市場雖有連卡佛、日資大丸、裕華等國貨對手,但先施與永安此等華資百貨,仍能於本地零售界企得住。不過,至70年代末,松板屋、希慎引入的三越,八佰伴等日資百貨進軍香港,令華資百貨地位開始動搖。

先施90年代,將物業陸續沽出,先後將中環南豐大廈四層樓面,以及旺角先達廣場等沽清,變相要做生意就要捱貴租,令往後經營更為困難。
2013年,馬景煊銳意改革先施,希望打破老餅形象,重新吸引年輕客人,可惜轉型失敗。去年7月銅鑼灣店亦執笠收場。
昔日華資「四大公司」只餘永安
先施於1900年創立,當時為香港、以至上海揭開百貨業起飛的序幕,並為後來著名「四大百貨公司」 — — 先施、永安、大新、新新(香港版本則為中華百貨)奠定基礎。

馬應彪當年創立先施,憑其創新之宣傳手法,令客似雲來。其同於澳洲回流,郭樂、郭泉兄弟,眼見同鄉做生意搞得有聲有色,於是跟風搞百貨,於1907年成立永安,於香港開設第一間店舖。至今永安仍立足百貨業,由於永安長揸香港核心物業,食正近十年地產大升市,加上年年有錢賺,股東亦年年有息收。

於先施公司工作十年的蔡昌,離開先施後自立門戶,並於1912年開設大新百貨。三間百貨在中環近在咫尺,形成三強鼎立局面。至1972年5月,大新百貨由均隆收購,並於1973年3月結業。

於1913年,同為澳洲華橋之黃煥南回港,應馬應彪邀請,任廣州先施司班,其後更負責上海業務。惟後來因馬應彪決定將香港、上海、廣州三地資金集中管理,令黃煥南及其副手劉錫基不滿,決定自立門戶,於1926年,上海創立新新公司。惟因戰事不斷,令經營困難,最終於1951年結業。

至於香港版本的四大,先施、永安、大新同為榜上,排四的為1932年成立的中華百貨。中華百貨於戰後生意難以經營,1968年會德豐收購連卡佛,其後透過連卡佛收購中華百貨。

香港七、八十年代百貨業興旺,除有本地品牌先施、永安百貨、中華百貨公司等,亦有大量日資百貨公司進駐香港,包括大丸、松坂屋、崇光、三越、東急、伊勢丹、八佰伴等;以及英資連卡佛、馬莎;中資的裕華及中藝等。

九十年代亞洲出現金融危機,不少日資公司退出香港。而部分日資公司只剩AEON屬正宗日資百貨公司。
香港曾有華資「四大百貨」的出現,確實為早年地位低微的中國人爭回一口氣,戰後的60年代開始,國貨業的鼎盛更是一時無兩,踏入經濟起飛的70年代起,日資百貨大舉來港,印證香港繁華與文化交織的美好世代。
百貨公司既是潮流指標,更是香港這座都市的現實寫照。

資料圖片來源-Shella Yau -Midium

先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在〈先施百貨公司結業〉中有 1 則留言

  1. 首間先施百貨開設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72號。當年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香港版本為中華百貨公司)與大新公司合稱後四大公司,全部都是香山同鄉人創立。

    1917年,香港總店也遷往上環德輔道中173至179號,當時是一棟6層大樓,頂樓是先施樂園,是香港第一棟有升降機的大樓。1973年改建為27層大樓,而總部則於1995年3月13日遷往銅鑼灣禮頓道77號禮頓中心。

    先施是香港首間推行貨品不二價及向顧客發出收據的零售商[2][3],先施亦是首間以女售貨員提供服務的機構(第一位是馬應彪的妻子霍慶棠)。 先施更是中國首間成立和製造自家品牌的汽水和化妝品及其工廠,當上海和廣州分店開業後,繼續興建工廠,為求每個地方的自家商品都各有特色。後來也是中國首間設有櫥窗陳列貨品。此外,當年是逢星期日休息,以宣講基督教義[4]。1917年起,先施在今日香港交易所的前身,四會合併前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5] 然後,先施曾經與永安公司的禮券可以通用,更在香港島分店舉辦瘋狂大減價,以慶祝地下鐵路港島綫(今港鐵港島綫)延伸至上環。

發佈留言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