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與炎夏無關
「七月流火」,非但不是形容天熱的,而且恰恰是形容天氣轉涼的!
「七月流火」一詞出自《詩經‧豳風‧七月》:「農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發,二之曰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黃昏,可見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移,暑熱開始減退,天氣開始轉涼;到九月天就冷了,該準備寒衣,要多穿衣裳了;十一月北風呼呼響,十二月寒氣刺骨寒。粗麻衣服沒一件,怎能熬過臘月寒天呢?可見,「七月流火」沒有天熱的意思。
「七月流火」中的「火」,不是指「火熱」、「炎熱」,而是「毀」的通假字,也應讀「毀」音,指天蠍座中的「大火星」。大火星簡稱火、火星、大火,也叫辰星、商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心宿二」。此星高掛蒼穹,逐漸西移、流墜的時候(「流」,有流動、墜落之意),天氣就開始轉涼了。古人觀察到了這一天相變化,於是就唱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大火星之所以為古人所注目,是因為它是天蠍座中最亮的一顆星,它發出了火紅色的亮光,極為耀眼。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大火星等日月星辰之運行,逐漸摸索出了天相與時令的變化規律,從而以大火星等天相變動,來確定農時,指導當時生活和農業生產。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此明確點出了古人天文知識的普及性,而且「七月流火」一詞,就是與農民生產有關,是農民總結出來的「土語」。
大火星黎明時出現在東方,時令正好是「春分」;日落後看不見大火星在西方,時令恰好在「秋分」。古人對大火星的這一變化規律非常熟悉,於是,很早便設立了「火正」這一官職,《左傳‧襄公九年》中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左傳‧昭公元年》也有類似的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火正」的主要職責就是常年觀測「大火星」的位置變化,「授民以時」,以便安排農業生產。
綜上所述,「七月流火」,它是天氣轉涼的一種信號,是「知暑漸退秋將至」;用來形容夏季天氣炎熱,完全是成語誤用。
【文化百科】 七月流火 與炎夏無關 (merit-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