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指太陽到達黃經345°時,在公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
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該節氣在歷史上原本被稱為「啟蟄」,本意為蟄蟲開始活動。《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在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啓」,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當時發音不同但略近的「驚」字。但因為意思從「開始」變成了「驚醒」,時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 漢初以前 立春 ⇒ 啓蟄 ⇒ 雨水 ⇒ 春分 ⇒ 穀雨 ⇒ 清明
- 漢景帝代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啓」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啓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習舊例,大衍曆仍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曆中使用「驚蟄」。後來,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曆。「啓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