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馬拉松的足蹤

曾經香港長跑運動只是小眾玩意,十數人幾英里便成比賽。自香港開埠西方體育概念傳入,南華會、業餘田徑總會,及一眾民間長跑愛好者組織紛紛成立,各式長跑比賽相繼舉行。元旦長跑、攀登獅子山、環島接力跑、石崗軍營的馬拉松、跑遍七大水塘的水塘盃……當然,還包括如今最熱鬧的渣打香港馬拉松,各式比賽路線教跑手樂而忘返,滿足非常。從不同年代的比賽路線中,亦可見香港城市規劃、交通網絡發展及有趣的民生市況。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UL01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source=gbs_atb#v=onepage&q&f=false

八百里加急

天寶14年(755年)12月22日,唐玄宗在臨潼華清池得知6天前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華清池和范陽相距3000里,相當於信使每天要跑500里。 唐尺合0.303米,500里約合現代227公里。 這還不是古代最快的”特快專遞”,”八百里加急”才是跑死馬的節奏。

它始於殷商,成於秦漢,盛於隋唐,衰於清末。 據《夢溪筆談》記載,“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 此外,還有車遞、船遞等。

《史記》中記載有”千里馬”,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用千里馬跑快遞,”八百里加急”那都不是事兒。 其實,這是人們對千里馬的誤解。 周朝時,1里約合300米,因此,千里馬一天的行程不過是300公里,時速只有30公里而已。 何況千里馬數量稀少,根本無法滿足驛傳的需要。

唐玄宗在位之際,全國建有水陸驛站1639個,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其中驛夫1.7萬人。 據《唐六典》記載,全國驛站分六等。 位於長安的”都亭驛”最大,有驛夫25人,其他驛站配備驛夫20人至2人,驛馬60匹至8匹。 而水驛按驛務繁忙程度分為三等,配驛夫12人、9人和6人。

北宋神宗時,建立了”金字牌急腳遞”制度,朝廷要求:“非緊急邊事,毋得擅發急遞。” 元豐年間,西夏劍指陝西綏德,又動用80萬人圍攻甘肅蘭州。 神宗用金字牌急腳遞指揮陝西不離不棄延路作戰,一時間驛夫“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 “日行五百里, 不分晝夜鳴鈴走遞,前鋪聞鈴,預備人出鋪就道交受”。

元朝的《經世大典》稱:“大元立國以來,以軍驛為重。” 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元朝,馬匹資源十分豐富,平均每驛馬匹超過80匹,而奉元路秦川驛有驛馬253匹。 元亡明興,朱元璋登基未滿一個月,就下令設置:“各處水馬站及遞運所、急遞鋪。” 明成祖遷都之後,開通了連接13個布政司的七大驛路幹線。

進入清朝,建立了由近2000個驛站和14000多個遞鋪組成的郵驛網路,有7萬多名驛夫和4萬多鋪兵從事郵驛業務。 此外,以北京為中心,驛路分為官馬北路、官馬南路和官馬西路三大系統,便於朝廷傳遞文書和運輸物資。 有了完善的驛站和驛路系統,為”八百里加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朝”尚黑”,數位”尚六”,當時”車同軌”規定一律”乘六輿”,因此驛夫身穿黑色工作服”乘六馬”。 漢朝時,驛夫的服色從黑變紅。 據《後漢書》記載:“驛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绛绛云云。” 說明紅色頭巾、紅色袖套和”赤白囊”,是東漢驛夫的標配。

兩宋時,供職於”急遞鋪”和”斥堠鋪”的驛夫一年有春、夏、冬三套工作服。 而元朝驛夫則配備了蓑衣,確保驛夫能夠風雨無阻的趕路。 鑒於馬的體力和速度有限,驛夫每過一個驛站,就換一匹休整好的驛馬,做到換馬不換人,這需要驛夫和驛站之間密切協作,相互配合。

對驛傳的制度管理,有助於提升自身的效率。 唐朝規定驛夫抵驛,必須換馬,違者”杖八十”。 文書在驛遞中延誤,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最重可處徒刑兩年。 若重要文書出現延誤,罪加三等,因延誤產生重大後果,可處絞刑。 此外,驛長每年必須呈報驛馬死損肥瘠情況,以及當年日常經費支出情況。 “八百里加急”創造的神奇速度,關鍵靠的是人。

唐朝文學家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稱:“平原郡貢糖蟹,採於河間界。 每年生貢,斬冰火照,懸老犬肉,蟹覺老犬肉即浮,因取之。 一枚直百金。 以氈密束於驛馬,馳至於京。 “也就是說從山東進貢的螃蟹,用毛氈密封後,用驛馬快速送到長安。

明朝詩人於慎行寫有”六月鲥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的詩句。 《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惟鮮鲥則以五月十五日進鮮於孝陵,始開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 其船晝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換,急如星火。 “可見生鮮貨物加入了驛遞的行列。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最早的驛路之一。 驛夫奔波在驛道上,除上交換文書之外,還運輸著來自異國的珠寶、香料、皮貨、食物等,僅名貴香料就超過100種。 “生鮮速遞”和”海外購”,為”八百里加急”創造了條件。

實質上朝廷對此早有規定。 步遞適合短途傳遞和普通郵件。 秦漢時期,要求驛夫每個時辰要走10里,而且郵件必須當天送完。 陳末隋初有個叫”麥鐵杖”的快遞小哥,“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馬”,曾夜送诏書,從建康到徐州”夜至旦還”。 麥鐵杖達到了步遞的極限,不過是個例而已。

漢朝以後,出現了以馬遞為主的”特快專遞”,這對驛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北朝時,身負加急公文的驛夫每天至少要跑200公里。 隋唐時期,朝廷對陸路驛速有明確的”程限”:傳馬日走 4 驛,乘驛馬日走 6驛,按每30里一驛算,日走 120 里至 180 里。 若情況緊急,要求日馳10驛,相當於每天要跑300里。 如送赦書,則要日行約16驛,行程500里。

《隨園筆記》稱,宋朝的急腳遞能”日行六百里”,約合現在不到250公里的距離。 三藩之亂時,從昆明到北京,近3000公里的路程,清朝驛夫僅用9天完成快遞簽收。 馬遞的速度由600里進一步提高到800里。

水陸聯遞也是古代常用的一種快遞方式。 唐朝天寶年間,玄宗為討好楊貴妃,下令嶺南進貢荔枝。 驛夫藉助大運河的便利,舟馬銜接,“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另外,唐朝規定車遞速度每天不得低於120里。 隨著社會的進步,快遞的需求逐步提升,這才催生出”八百里加急”。

唐朝詩人岑參有詩雲:「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 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 “生動表現了驛遞的繁忙和辛勞。 隋唐時期,”八百里加急”是國力強盛的標誌。 時至清末,這一速度又成了社會落後的象徵。 1913年1月,北洋政府鑒於近代郵政業已取代驛傳制度,宣布撤銷驛站,延續數千年的驛傳制度走向了終點。

https://history.ifeng.com/c/86jFDtwzWLK

赤兔馬

赤兔馬,本名“赤菟”(身體大紅色,像老虎一樣兇猛的神駒。兔取菟字意思,解釋為老虎。說為相馬的兔頭實為菟頭,即虎頭。)乃是中的皇者,非超凡之人不可馭。為呂布之坐騎。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可日行千里,還能夜走八百。《三國志》中有關赤兔馬的記載,但是何以稱為赤兔馬卻沒說。於是,後人就認為,“赤”是說其毛色,“兔”是跑得快如兔子,但這只是民間的傳言。而赤兔馬被曹操贈予關羽的事蹟,也同樣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杜撰情節。

主教山驚現羅馬式地下蓄水池

位於深水埗主教山,山頂下為停用的配水庫,水務署早前以危險為由,清拆配水庫,惟工程展開後,發現地下為羅馬式地下蓄水池。

深水埗主教山一直為街坊晨運熱點,山頂俗稱「光明頂」,街坊自置有不少健身器材。2019年,水務署稱已不再需要於戰前興建,1970年代已停用的食水減壓缸,表示將回填後將土地交回地政總署。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79841 

*****************************************************************

1904年落成的「主教山」配水庫近日引起廣泛文物保育關注,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即指出,配水庫不單有獨特的羅馬式磚砌圓拱門地下建築建構,更為不可多得的水務文物,承載1910年設立的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發展史(註一)。 因此,對「主教山」配水庫進行文物保護與修復,不單為香港保留城市設計的智慧與美學痕跡,更見證香港百年水利建設與九龍半島的供水日常。

是次古蹟保育引發大眾對「主教山」的興趣,有說「主教山」正名為「窩仔山」,以過去的窩仔村命名,亦因位於九龍塘背靠山坑,窩仔即有山谷之意。究其何以得「主教山」之名,除典故傳說臆測外,還未有充份歷史考證答案,但可肯定的是「主教山」上有巴色樓,就讓我們進入「主教山」配水庫的歷史時空,從「主教山」上的巴色樓看看當時香港教會、慈惠辦學與客家族群的關係。

78391
Reference: BMA QQ-30.013.0195 “1a/ Basler Missionsheim in Hongkong.” 1948

在這一百七十多年的悠長歲月裏,香港教會與香港社會同步發展,經歷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轉變,可說是香港歷史的見證者,位於「主教山」上的巴色樓即為一例。查早於1847年3月19日,瑞士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差派傳教士來港,學習華語、改穿華服、留髮辮,每天學習漢字三百個,專以客家人為服務對象,建立基督教香港崇真會。香港亦是巴色差會傳教士學習語文、避難、休養和訓練華人教士的地方,藉此推動在華教會發展(註二)。 因此,巴色差會即在1905年購得新九龍第一號及第一三八六號地段(即大埔道58號),以此建立巴色樓作為處理教務之辦事處(註三)。 巴色差會檔案處傳有多張巴色樓珍貴歷史舊照,其中不乏「主教山」側影,現臚列如下與大眾分享。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79893

網民提供

 

夏威夷「神奇的巨碗」鑽石頭山火山口

世界最大火山口不再是黃石火山口,一個比它大6倍的火山口被發現

火山口是地球內部熔岩噴發之後留下的遺蹟,通常火山口呈高高的隆起狀態,頂部中間又比較低洼,這是因為火山的熔岩堆積,導致地形抬高,但是在熔岩不再噴發的時候又會向地球內部陷落,所以才會呈現出盆狀結構,比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就是一個火山口。

不過較大的火山口的形狀往往就不是這樣了,因為大型火山口熔岩噴發停止之後,往往還會在內部生成較小規模的火山,這些相對較小的火山噴發出的熔岩又會在大火山口內部堆積,這樣就改變了大火山口原本的形貌,這樣也就不容易辨認了。

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一般認為是美國的黃石公園超級火山,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直徑約60公里左右,面積超過2800平方公里,其最早一次噴發是在1650萬年前,最近一次噴發在63萬年前,這座火山通常每隔六七十年就會噴發一次,從時間周期上來看,黃石火山已經臨近了再次噴發的時間。

今年11月份的時候,美國一組海洋地理學家在研究西太平洋海底地貌時,通過海底聲納成像技術在菲律賓呂宋島東部發現了一個巨型火山口,這個火山口的規模比黃石火山口還要大得多,其直徑竟達150公里,面積高達17000多平方公里,是黃石火山口的6倍多。

海洋地理學家們發現了這個火山口。大部分位於海平面之下2500米左右,由14.5千米厚的火山岩組成。推測認為這座火山爆發於距今4700萬年前到2600萬年前,噴出的大量岩漿形成了這一代的海底山脈。地理學家們已經將這座巨型火山在之後寫就的論文中命名為阿波拉基(Apolaki,菲律賓神話中的太陽神和戰爭之神)。

目前還無法斷定這座火山是不是活火山,或是像黃石火山那樣的周期性火山。實際上這座火山離我國東南沿海並不遙遠,與我國台灣省的距離不足1000公里,如果它出現大規模噴發的話,實際上無論距離多遠都會受到影響,因為這座火山太大了,它一旦噴發,必然會像美國黃石火山那樣出現全球性的氣候變化。

《環球網》12月6日文章《菲律賓海新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恐影響中國》

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t3QNbHYBF7MU6wDET8gH.html

[embedy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GKpywt4fQ[/embedyt]

 

 

聯絡我們
message
whatsapp
email